许多人认为,如果唐玄宗李隆基少活几年,没有经历安史之乱,凭借他开创开元盛世的功绩,可以称为千古一帝。其实,梁武帝萧衍又何尝不是。

按照梁史的记载,萧衍是萧何的后人。萧氏一族是有名的望族,势力庞大,与南齐的皇室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这层关系,萧衍拥有了进入权力中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衍是不世出的天才,他出众的才华让他在一众贵族子弟中脱颖而出,上级们对他都十分欣赏。将军王俭与萧衍一相处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不一般,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业。竟陵八友中的王融以识人著名,他经常对亲友说萧衍将来一定能做宰相。

这并非过誉,萧衍的才能配得上这番称赞,事实上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比一个宰相还要大得多。

萧衍是萧鸾十分器重的人物,萧鸾篡位时就经常找萧衍商议。所以当萧鸾当了皇帝后,萧衍也水涨船高,进入朝堂的权力中心。

萧衍是竟陵八友之一,文学造诣很高,而他的军事成就一点也不属于文学成就。北魏孝文帝时国力强盛,屡次南侵攻打南齐,正是萧衍两战北魏,改变了格局。

义阳之战是萧衍的军事首秀,初出茅庐的他在上级畏敌不前的情况下请命为先锋,率军与北魏重兵交战。萧衍让士兵将军旗趁着夜色插遍群山,故作疑兵,让北魏军以为齐军大军已到,城中被围困的齐军信心大振,与萧衍前后夹击北魏。北魏大军面对实际人数比自己少得多的齐军却败下阵来,溃不成军。萧衍一战,锋芒毕露。

萧鸾之于萧衍,仿佛曹操之于司马懿,他在世时萧衍尚不敢反,然而等他一死,就无人能够制衡萧衍了。不过,萧衍造反也属于被逼无奈,萧鸾的继承人萧宝卷昏庸无道,滥杀大臣,搞得朝野惊恐,人人自危。

萧宝卷的昏庸给了萧衍夺权的机会,当萧衍大军兵临城下时,他还在醉生梦死,一刀下去,萧宝卷人头落地。萧衍黄袍加身,代齐建梁。

萧衍称帝后的政绩是十分显著的。萧宝卷昏庸导致灭国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萧衍吸取经验,勤于政务,他一年四季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奏章,冬天的时候手都冻裂了。

萧衍上位后还力行节俭,他一套衣服可以穿几年,穿破了就缝补就继续穿。在萧衍的带头下,梁国掀起一股节俭之风,百姓的负担被极大减轻,国库充足,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虚怀纳谏,不杀魏征,萧衍的胸怀也不逊于他,他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功臣和良才没有得到重用,或是百姓向皇帝提出建议和批评,都可以往盒子里投,萧衍会亲自过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萧衍对于人才的重视,他高度重视地方官吏的选拔,提拔清廉有能力的官吏,打击贪官污吏,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哪怕是放羊的都可以做官。梁武帝还创立了考试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向上的通道,这也为后来隋唐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此外,萧衍文学造诣很高,很重视儒家思想,并亲自写了许多传世经典,其文学成就在历代帝王中都属罕见。在萧衍的带动下,形成了向学的良好风气。

萧衍在位前期,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齐国的弊政得以革除,南朝得到了中兴。一位皇帝,文武兼备,勤政爱民,能够开创一个国家,缔造一个盛世,说这样的皇帝是千古一帝并不为过。

如果萧衍能够少活几年,他将成为一位评价极高的皇帝。只可惜萧衍十分长寿,而在他的晚年,他又沉迷上了佛道。

萧衍早年重视儒家学说,但随着年岁的增高,萧衍逐渐亲近道教和佛教。然而,道教著名思想家陶弘景的离世让萧衍失去了一个可以和道教联系的桥梁,道士袁矜以妖言煽动叛乱则让萧衍彻底远离了道教,转而投向佛教。

晚年的萧衍崇信佛法,以至于四次出家,群臣只得不断捐钱将皇帝赎回。可是这个时候的萧衍不论是穿着黄袍还是僧袍,心中都只剩下佛法,对于政务已经完全不上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院越来越多,百姓们的日子却越来越惨,过去那个勤政爱民的萧衍逐渐远去了。长时期不理政务的一大恶果便是中央的式微,地方的坐大,萧衍对各地军队的掌控力度已经大不如从前。所以当侯景投降梁国又发动叛乱后,各地援兵都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就连守城门的萧正德都投靠了侯景,打开城门把叛军放了进来。

结果,一位久经沙场的开国皇帝,一位历经数十年沉浮的雄主,最终困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叛军首领手中。

侯景没有杀掉萧衍,但他的亲信已被剪除,后来就连日常饮食都被减少。侯景的部下可以拿着刀骑着马随意的出入宫中,宫中侍卫却不敢阻拦。

到这个份上,萧衍皇帝的身份已经名存实。年迈的萧衍在巨大的打击下一病不起,于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死于宫中,享年八十六岁。有宫中消息传出,萧衍是被侯景活活饿死的。也怪不得真正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不无讥讽地说:“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为人主患无德政,文章何为!”(《资治通鉴》)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