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五载人飞船成功出征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个“家”大得连杨利伟都羡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想起了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杨利伟。

因教材是近几年新修订的,不少人都没学过。6月26日,文章被发到网上后,仅数小时就转发上万!并上了热搜。

看今朝成绩,再回顾历史,那种震撼、走在崛起路上的豪迈,无比澎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如下:

文后有阅读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航天人甘用生命追星逐月

在九天之上

刻下中国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星河璀璨,我们必将闪耀!

补习了课文,除了深深的震撼,还应当让孩子知道:

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 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1、根据小标题,我们可以看到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还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下面的句子可以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教学参考书,龙门书局

-- The end --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转载众多无法溯源的文章,我们均在文章中备注了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下好看,和更多人一起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