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96年生人,最近两个月开始读毛选,一本神奇的书。这本书可以从许多角度去读,我看到网上有人说这是创业者的必读书之一,这句话我觉得一点不假,商业项目有操盘手,共和国成立有领导人,共和国的缔造者毫无疑问是最伟大的创业者。

最近也看创业项目,不管是哪一类项目,我首先关心的是他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他的客群是否足够精准,具备规模,以及他是否真的能够解决。不管是为客户解决了秃头问题,还是为企业解决了信息安全问题,还是为政府解决了可视化展示问题,如果项目非常清楚他的客群画像,为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还能为自己想好迭代路径,那我觉得这样的人和项目都非常值得敬佩的。

任何不从解决问题而出发的项目都是耍流氓。

这个想法,我在读毛选的过程中,感受更加深刻。

毛选的地位不用多说,虽然传说最近几年毛选销量节节攀升,但其实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该书在90后甚至80后一代中,并未像当年一样广泛流传阅读,可能大家会知道个别如雷贯耳的篇章标题,比如说《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等等,但其实对于其中的细节内容,或许并未仔细推敲。

比如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这是毛选第一篇文章,写于1925年12月1日。

1925年中国处于北洋政府时期,在这一年里,世界风云变幻,墨索里尼组建法西斯内阁,在意大利实现独裁;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如果说毛选是毛主席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那么他思考的第一环,是中国究竟现状如何,并且这个现状,是人的现状。

这篇文章全文共3727字,为了大家更快的理解文章,我画了一个《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思维导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步骤1:在3000多字中,毛主席将中国的所有人分为了6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
  • 步骤2:对每一类阶级进行定义,通过描述性的话语,对阶级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生存状态等进行描述
  • 步骤3:对每一类阶级进行再次细分,如在半无产阶级中划分出贫农,在贫农中继续划分出有资金的贫农,和没有资金的贫农
  • 步骤4:对每一类细分人群再次进行定义和描述
  • 步骤5:根据细分阶级的特点,判断该类阶级对革命的作用:反革命、中立、支持革命或是领导革命

经过这个分析步骤,最后文章得出结论:

  • 敌人:军阀、官僚、埋半截及、大地主阶级、反动知识界
  • 朋友:工业无产阶级
  • 预备朋友: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 潜在朋友:左翼中产阶级
  • 潜在的敌人:右翼中产阶级

在很早之前我就看到过这篇文章的标题,并且在某些场合也泛泛的阅读过,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开始精读毛选后才发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放在开篇,是因为他从最底层的逻辑认识了当时的中国。

其重要性也是因为是未来所有行动的底层认知。

这就像是在商业环境中,要对市场有深刻的认知,要对细分领域有深刻的理解一样:究竟目前市场上都有哪些人,每一类人有些什么诉求,哪一些不是目标用户,哪一些是潜在用户,哪一些是精准的用户。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实就是毛主席对于“革命用户”的一次对象划分。

当然这样的划分不是定量的,是定性的,但正是定性的划分,让毛主席笔下对于人群的精准描述,才更显得对于人群的了解。

把人群以及各自的诉求拆分清楚了,实施步骤自然就清楚了。

这和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个新消费品牌创始人截然不同。

创始人基于一个原材料基地,开发出了一系列消费品,从吃的到喝的,从洗头的到调料品,名曰某原材料全产业链消费品牌,其实他就是想通过这个原材料基地搞事情,但并没有找准品类和定位,以及自己真的想要服务的客群。如此做下去的结果是,某一品类销量上升,就全部扑上去,另一品类上升,又全部换到新品类,一直跟着风向跑,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没有做到差异化,最后不是累死,就是累死。

更重要的问题是,该创始人把项目的重心放在了“健康”两个字上,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品类上,他以某某原材料纯天然健康为核心,开发出了一大圈儿的消费品。我认为这是犯了大忌,消费者在需要消费的时候,并不会消费“健康”,他们只会消费某一个品类,在此品类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细分,是健康的品类,还是不健康的品类,没有消费者会说:我今天饿了,想吃一个“健康”,他们只会说我想吃火锅,至于是牛油火锅,还是粥底火锅,还是怡宝矿泉水火锅是第二层。

这位创始人估计只能完成开局,如果不改变的话,第二把就很难走下去了。

这位创始人真的应该看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其实创业不分大小,只要是在破旧立新或者建设增量,都叫做创业,而我越来越觉得,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创业之前能够认知到多深,能够把局势看的多透,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要不要做,以及你要怎么做。

毛选开篇即把核心力量看全看透,确实是一代伟人的思想结晶。

祝党的100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