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在诗《开门七件事》中写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其中,盐在开门七件事中,排在第四位,可见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在古代,贩卖私盐是被禁止的,那么咸鱼该怎么办?官府早就想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禁止贩卖私盐起于何时,由于缺乏史料,已经难以追溯,在公元前119年,也就是西汉时期,开始对盐实行官卖,禁止民间贩卖私盐,史书记载道:“”

官盐是古代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古籍记载“”,同时,贩盐也是古代的暴利行业,而古代官府对贩卖私盐,管控十分严苛。

例如,汉武帝时期,对贩卖私盐的惩罚,不仅仅是没收生产工具那么简单,而且要在犯人的脚趾,挂上重达六斤的铁钳,而从五代开始,开始变得更加严酷,贩卖私盐,是要杀头的。

众所周知,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盐不仅仅能够为食物提鲜,同时能够提供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无机盐等等

除此之外,盐具有防止食物腐败的作用,引起能够腌制食物来提高食物的保鲜期,而根据史料记载,古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占我了腌制技术。

也是在西周时期,盐就被当时的人们送上祭坛,盐的地位很高,其中一个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在古代,盐也等同于财富,古代的寻常百姓家,存盐很少,因此要省着用,所以才有粗茶淡饭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宋朝开始,就有了——“盐引”,盐引可以理解为发给古代商人贩卖实盐的运销许可凭证。因此就有了盐商,其中盐商最盛为清朝的扬州盐商,他们拥有了盐引的同时,也得向衙门巨额的盐课银。

于此同时,也出现了贩卖私盐,古代不同朝代,私盐犯的猖獗程度不同,而在南宋初年,贩卖私盐的势力,几乎能够对抗官军的缉捕,而在扬州,古籍记载:""

古代也有些商人,将念头打在了腌制食品上,认为能够从中牟利。其中就包括腌制咸鱼,而腌制咸鱼,需要大量的盐,古代的盐价格不低,如果用来腌制咸鱼,成本极高,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规定人们,可以用渔盐专门来腌制咸鱼。

因此,古代的一些渔民想通过渔盐牟利,出海捕鱼,捕鱼是假,其实是在贩运渔盐。而很快,古代的衙门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出了制约政策。

例如,出海捕鱼的渔民,要将每次收获鱼的数量,上报给专门的衙门部门,而这每一条鱼,都是有课银(税收)的。即使渔民想要多报点鱼的数量,而获得渔盐牟利。每条鱼某得的利润,还不够其上交的课银。

没有人会做赔本的买卖,因此,古代要想通过腌制咸鱼来牟利,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