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都没搞明白教育局为什么要严打教培机构,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并非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尽管教育局已经在严打教培机构了,但依然还是会有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上培训班,包括我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懂的一点是:为什么要严打教培机构?

这背后,反映出了两个非常迫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的公平性

孔子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四个字,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四个字依然被全球各大主流教育机构所认可,这四个字是:有教无类。

你肯定听过有教无类,但你大概率不知道什么是有教无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教无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你看,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出了有教无类,这就很精准地把教育的公平性给体现出来了。

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消除人性缺点,达到某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甚至是“精英教育”,这就是有教无类。

但是在今天,有教无类慢慢在转变成“有钱无类”。

什么意思呢?

我看到很多人在网上说,暑假还是会把孩子送去上培训班;哪怕是严打教培机构,孩子该上的培训班还是要上的。

这种观点对不对?站在家长自己的角度来看,培训班是为了提高自家孩子的教育水平,这肯定是对的。

但是,请注意,从某个宏观角度来看,这就丧失了“有教无类”的基本点——公平性。

对于大量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就享受不到培训班,对大量的经济条件一般的孩子来说,他们就享受不到培训班,这就违背了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也就是教育的公平性。

尽管从个体家长的角度来看,我自己赚的钱,让自己的孩子上培训班,这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的可能性就会不断变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点。

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制止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阶层流动性变低,越来越固化,整个社会就会丧失活力,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也是为什么要严打教培机构的原因之一。

试问,当一个大城市里的孩子暑假在上着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名师辅导班”,那么这对一个乡村孩子暑假在家玩泥巴来说,这两个月的差距几乎是不可逆,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尤其是在今天的K12培训机构,很多都不仅仅是传授解题技巧了,有的甚至是直接教授或者预习高年级的课程了。

如果开学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预想这两个孩子之间的差距,一个孩子早在暑假就学习过,甚至是已经会做了,而一个孩子还未接触过,那在考试中怎么比得过?

而高考,是全国统一考卷的,对于上过培训班,且经常上培训班的孩子来说,高考之前的模拟题、测试题,都有名师手把手一对一指导,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的。

我们可以说父母的经济收入有着后天上的差距,这是事实。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应该承担父母经济上的优点和缺点,并在考试中去发挥吗?这个问题,值得每位父母设身处地去思考。

经济好的父母,给孩子上培训班;对于经济一般的父母来说,他的孩子就不能上培训班。这其中固然有着父母之间的收入差距,可对于父母收入一般的孩子来说,他是不是“无辜”的呢?

而教育的公平性,恰恰背后反映的是寒门能否出贵子,社会能否具备流动性的大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会严打教培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少出现这类情况,尽管这种现象可能很难去完全杜绝,但打击了供给端,就相当于磨灭了一部分的需求端。

二、给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点快乐的童年

之所以严打教培机构,除了对教育的公平性有所影响之外,也是为了确保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部分的家长,对于教育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现在教育界一个主流的观点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

当然了,考虑到我们的情况不同,教育的竞争压力大,也能够情有可原。但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因为应试,所以导致教育竞争大,还是因为教育竞争大,才有了应试教育),这一点我也很难说清。

不过,应试教育的缺点和优点都非常明显。

优点是能够像科举考试一样,在全国范围内以一种较快、成本较低的方式发现人才,以试卷得分作为标准,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缺点,就是丧失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创新、创造力、提问的能力、动手的动力,以及逆商和生存能力等等。

如果让孩子过早地参加培训班,很有可能会丧失孩子本身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孩子的童年是形成今后性格、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一直在强调不要给孩子布置过多的作业。

家长们的心情都很容易理解,深怕孩子落后了,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只会考试的孩子,并非是优秀的人才,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备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知,而非是一切为了考试而考试。

而近几年,教育局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断提倡要给学生减压,而不是不断加码。

过早地让孩子感受到学业的压力,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以上两点,是严打教培机构的原因。

明白了这两点,现在我们回到现实,为什么我还会选择送孩子上培训班?

三、因为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囚徒困境

什么是零和博弈?

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举个例子,我儿子中考排名99,你儿子中考排名101,一所名校只招生前一百位的学生,那么你儿子肯定就进不去。

我女儿在班级排第一,那你儿子就不可能还排第一,他要么第二要么第三第五,总而言之不可能第一。

再说高考,清华北大一年就招那么多人,我儿子考了729分,你女儿考了700分,同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有一个名额,肯定优先录取我儿子,不会优先录取你女儿。

这就是零和博弈。

你带你女儿参加了培训班,成绩提高了,冲到了班级里的第一名;我不能忍啊,你女儿因为参加培训班成绩提高了,那我女儿不参加培训班,那岂不是考不到好大学?

那我女儿也要参加培训班才能够跟得上你女儿的成绩。

你女儿一天两个小时补习班,那我女儿就三个小时,总而言之就是要超过你。这就是零和博弈。

在一个大的班级里,这种博弈是多方的,不可能就两个家长,在经济实力都良好的情况下,博弈会逐渐加码,越加越多,直到孩子最终受不了为止。

这也是零和博弈的残酷性,上不了培训班的父母或者说学生,甚至连博弈的机会都没有。

为了不让我女儿的成绩落后,我也只能跟着给我女儿报培训班。

而囚徒困境的问题在于,当零和博弈一旦开启,那么博弈中的参与者,只有不断加码、加码,直到有一方被淘汰为止。

我女儿一天补习一个小时,你女儿就一天两个小时,他女儿就一天补习三个小时,以此类推,直到决出胜负或者考完试。

这种困境,几乎是无解的。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内卷化。

家长都渴望望子成龙,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后,于是乎,竞争就开始了,从比拼培训班的质量到比拼培训班的时长,再到比拼一对一辅导。

而那些什么都比不了,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群体,则是最弱势的一方。

总结一下:

从父母自己的角度来看,都想让孩子考上985、211,但985、211的招生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在这个基础上,参加培训班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从中考、高考这场竞争中取胜,拿到通往名校的资格证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对比城市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在乡村,这一比例仅仅只有20%左右。换句话说,在乡镇中,100个学生中仅仅只有20个能够考上大学,且大部分还都是三本大学。

这也是为什么要严打教培机构的原因了,那就是恢复教育的初心,从“有钱无类”,回归到“有教无类”。

当然了,说归说,那些有条件的家长,还是会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培训班,借助各种辅助力量让自己的孩子成绩更好的。

即使是我,也不会例外。

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寒门的确更难出贵子。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对一切似是而非的事物和理论怀抱好奇,年读书超百本,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