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的北京,寒风透过门缝钻进了这个坐满了人的教室。但教室里有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却并没有感觉到冷,而是只顾着伏案奋笔疾书。这个在许多人生命里普通的一天,却是她命运剧变的开始。
她就是刘学红,当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也是那年北京市文科高考状元。她的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更是在之后登上了《人民日报》,由此凭借着高考如愿的进入了北京大学。
不同于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被培养学习,从小升初到中考到高考一直扛着学习的压力。刘学红从记事起就对学习没有太大的概念,也就没有所谓的升学压力。就这样,她简简单单地就修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
而在当时那个时期,作为读完了高中的知识青年,刘学红自然毫无悬念地来到了密云县农村插队落户。
尽管刘学红在校时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受当时时代环境所限,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大学,而是必须得遵从另外一套升学体系。对此刘学红也只能选择将心事深藏。
原本日子本该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或许刘学红还会在之后得到一个回城的机会,拿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度过余生。但也就是在插队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刺激起了她的大学梦。
1976年底,刘学红得到消息,她所在的生产队竟然拿到了一个推荐到北京大学上学的名额。而这个名额所推荐的专业正是刘学红所擅长并喜爱的物理专业。
但天不遂人愿,名额没有给到刘学红,而是落在了大队会计的女儿身上。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换作平常人,面对着这样一个前途未知的生活,或许也就选择甘心地做一朵被命运裹挟的浪花,随波逐流。但刘学红不是,因为她的心里仍藏着一个大学梦,也仍怀揣着改变生活与命运的期望。
那年的春节,刘学红显得格外心事重重,甚至经常偷偷溜出去,专程去坐332路公交车。这倒也不是为了去哪,而只是因为这辆车会经过北京大学的校门口。
每当北大古朴的校门和高高的石墙出现在公交车窗外时,刘学红的心情总是万分激动。而她此时心情有多激动,回家后就有多失落。
毕竟在当时本身没有特殊的际遇,人生的轨迹几乎难以更改。刘学红就这样从年初等到年尾,一直等到十月份,就在她越来越感到生活无法改变之时,国家改革的浪潮涌起了,高考恢复,大门打开!青年们再一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理想的大学!
1977年的10月21号,广播里通知教育部恢复了高考,符合条件者都可以参加。接到消息的刘学红一下子解开了心里的结,生活有了奔头,立马就与同队的知青们一起报了名。
因为第一年恢复高考,一切都是特殊的,高考时间被安排在了冬天,而从下发通知到考试仅仅只有50天的复习时间。
刘学红开始了分秒必争的复习生活,白天在生产队照例上工劳动,但除此之外的休息间隙和晚上全部用来学习。
不知道考试的具体内容,就把以前上学时的课本拿出来翻阅。不能够全部复习到,便在有限的时间抓重点学习。甚至为了提高自己的把握,刘学红放弃了喜欢的物理,而转而选择了以历史地理为主的文科。
时间很快过去,距离考试只剩半个月,刘学红决定向生产队请假以专心冲刺最后的复习时间。毕竟这场考试汇聚了11届的考生,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回家后常常有以前的朋友来找刘学红聊天,为了不让自己的学习受扰,刘学红让母亲将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学习。
很快时间便来到了12月10号,高考来临。这天一大早,刘学红就和朋友们顶着寒风上路,翻山越岭十几里到达学校考场。
在学校的操场上站满了参加考试的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什么人都有。刘学红挤在考试的人群当中紧张地等待分配考场和座位,但真正在教室坐下之后反而心安了下来。
第一天考试科目是政史地,刘学红并没有感觉到压力。第二天考的是数学和语文,考语文作文是关键,因为在百分的试卷里作文便占了80分。
最后一门语文,当刘学红看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作文题目时,知青的生活岁月像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放映。刘学红笔耕不辍,一口气写了1700多字才停下,短暂思考后顺利收尾。
全部考试结束后,刘学红自信五科都能拿到高分,心里也期待着大学梦圆的那天到来。甚至有一次在宿舍睡觉,梦到了真的考上了大学。
就在这等待结果的一天,刘学红和朋友在街上闲逛,在一家店门口正好遇见知青队队长。她说,刘学红,你的作文登上报纸了!刘学红激动地问,真的吗?什么报纸?她说,好像是《人民日报》。
就这样,刘学红作文见报的消息在家人朋友中口耳相传。虽然还没有真正拿到录取通知书,但刘学红知道,这张报纸就是“录取通知书”,她的大学梦也真的要实现了!
1978年3月,刘学红终于凭借自己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录取,成为了高考恢复之后最早的一批大学生。
刘学红也是后来才知道自己是当年北京市的文科高考状元,而在那期间,刘学红曾回到原来的中学看望母校老师。
当时学校里就有一位参与过作文评卷的老师说,你的作文就是我判的,写得特别好。刘学红一听连忙问,我的作文得了多少分?那位老师说,我给得满分,但一些老师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可能达到完美,于是就扣了1分。
不过因为当时的高考分数并不会对外公布,刘学红至今也只是知道自己的作文成绩,甚至她的状元身份在当时也并不广为人知。后来经过媒体报道,才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了这个刻苦努力改变命运的高考状元。
就这样刘学红如愿的进入北大新闻系读书,毕业之后进入到了《中国青年报》工作,从底层一路做到了副主任、主编、主任等职务,在之后还担任了中青在线的总经理,直到2013年光荣退休。
可以说这次高考,无疑地改变了她的命运。
高考对于刘学红来说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对于现在的高考生来说同样也是人生成长的一次朝圣、一场仪式。它为寒窗十二载划上句号,并叩开另一扇新生活的大门。时至今日,高考对许多寒门学子来说,也仍然是唯一一次可以走出农村出人头地的机会。
尽管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之事,但高考的确是其中最公平的一次考试。在工作多年之后,刘学红还经常提起1977年的那场高考。她说,如果没有国家安排的那次高考,就不会有现在如此成就的刘学红,我由衷地感谢1977年的那次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