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派”

上次说到“保守派”“中立派”(点此链接回顾),这次我们再看看“自由派”里有哪些鱼。

在市场上,“指鲹为鲅”的事件也十分普遍。下面就是市场上常见的几种“假马鲛” ,它们都是鲹形目派来的“卧底”。

一些泰安和临沂的网友说他们吃过一种鱼叫做“刺鲅”(在这里顺便插句嘴:如果直接音译泰安土话,鲅鱼得叫“巴鱼”) ,因为尾巴两侧各有一排“刺”而得名,但不是网络上给出的沙氏刺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鱼的阿姨认为这是刺鲅和鲐鲅

小作者一直非常好奇,直到在东关市场见到了贩售的“刺鲅”才得知这其实是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竹荚鱼属的物种英文名一般叫作horse mackerel,因此在一些书里经常会被错误地翻译成马鲛。

“硕大无朋”的竹荚鱼

北方市场上的竹荚鱼一般来自南方,体形和肉质确实与马鲛略相似,但关系甚远。它们是鲹形目鲹科的常见食用鱼。这个科的很多物种体侧都有标志性的一排棱鳞,便是“刺鲅”的“刺”。

鲹科种类繁多,我们平时常吃的“金鲳鱼/偏口”也是一种鲹,即布氏鲳鲹。

另一种与竹荚鱼长得比较像的鱼就是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又名“巴浪鱼”“四破鱼”等。它们与竹荚鱼的主要区别在于:竹荚鱼整条侧线都有骨质棱鳞,直达鳃部,而蓝圆鲹只有后半身有。但蓝圆鲹的尾柄上具有竹荚鱼没有的一对小鳍。至于口感和口味方面,这两者比较近似,没有肌间刺,肉质偏柴,不过好在价格低廉,吃吃还是可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圆鲹,可见侧线和小鳍(图片来自morrisjfwong.com)

两条蓝圆鲹和一条日本鲭,已经很不新鲜了,但重要的是,这三条才一块钱!

另外还有一种鱼,中文名就叫“刺鲅”,它们就是鲭科的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它们可不是等闲之辈,是世界上游动速度最快的鱼之一,身体呈完美的梭形,尾鳍宛如新月,游速可达96千米每小时。

它们虽然是一个传奇物种,但在市场上并不受食客的青睐。据称,沙氏刺鲅吃起来柴硬不堪,完全不如马鲛,正好外观又与康氏马鲛有几分相似,因此在南方一些地区被叫作“假马鲛” 。不过其实仔细一看,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有网友调侃说这位“游泳健将”像是放大版的秋刀鱼(图片来自souslesmers.free.fr)

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又名黄尾鰤,体长可以超过2米,是鲹形目最大的物种之一。这种鱼在黄海海域也有分布,位于食物链的顶端,青岛人称之为“黄建牛”,而最近几年它在电商平台上得到了一个高大上的新名字 ——“黄金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条鰤

它们在日本料理中颇受重视,制作出的刺身肥美鲜嫩;但熟食的话,相对真正的马鲛而言却略逊一筹。母上大人买过一次,原本以为会非常难吃,但其实还凑合。

香煎黄金鲅,不算好吃,但也不至于乏善可陈

黄条鰤和真正的马鲛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除了那条贯穿全身的黄色条纹,它们体形要壮硕得多;背鳍和臀鳍后面没有马鲛那些游离的小鳍;嘴巴也更短,并且牙齿是绒毛状的,不像马鲛的那样突出。

来看看活体,颜值也是非常可观的(图片来自UniProt)

黄条鰤

黄条鰤还有个近缘种叫作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黄条鰤的上颌骨后上角圆钝,而五条鰤的比较尖锐。有一次我去超市玩,见到有贩售的“金线鱼干”,其实就是这五条鰤。而真正的金线鱼指的是鲷形目金线鱼科Nemipteridae的一些物种。

五条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鱼干

Scomberoides的鱼因为像鲭科鱼类一样有纺锤状体形以及相似的游离小鳍而得名。为什么不叫“鲭鲹”呢?因为“该昵称已被占用”啦——鲹科还有个鲭鲹属Chloroscombrus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氏似鲹(图片来自fishesofaustralia.net.au)

似鲹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它们有着健壮的体形和极深的口裂,是凶猛的捕食者。

在市场上,革似鲹(托尔逆钩鲹)Scomberoides tol常被称为“花鲛”“白铁鱼”等,康氏似(大口逆钩鲹)Scomberoides commersonnianus在一些地区被叫作“七点鲳”,有时都会被拿来冒充马鲛。至于好不好吃,我没吃过,所以没有发言权。但一位同学冯哥(@醉莫沙场君莫落)吃过。据他所说,这种鱼肉质略柴,但整体还行,然而也仅仅是“还行”,还不如食堂的鲇鱼柳,更别说与马鲛相比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上文的鰤和似鲹在英语中分别有kingfish和queenfish的俗称。

左为康氏似鲹,右为革似鲹(图片来自拼多多)

既然刚才说到了鲭鲹属,在此再提一下:鲭鲹虽然名字带“鲭”,却长得一点也不像鲭。有人觉得它们像鲳鱼,所以给它们起了“杏叶鲳”这个商品名。但在泰安的一些市场上,进口的绿鲭鲹Chloroscombrus chrysurus被当作小规格的鲅鱼出售,名曰“去头小鲅鱼”,我第一次见这种鱼的时候还以为是半鲹呢。

鲭鲹(图片来自przewodnik-tatrzanski.eu)

鲭鲹身体非常侧扁,呈淡绿色,尾柄及鳃盖上缘各有一个黑色的斑点。这种鱼仅分布于大西洋沿岸的浅水中,我国不产,市售的均来源于进口。

北关市场满地堆积的“去头小鲅鱼”

除了鲹科,鲹形目的另一个类群也加入了冒充马鲛鱼的行列。

鲯鳅科的Coryphaena hippurus也叫“鬼头刀”“刀鲅”等,日语中称其为鱰。鲯鳅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都是赫赫有名的物种,我第一次知道这种鱼就是在《老人与海》这本书中。老人抱怨鲯鳅肉太甜、不好吃,可把小时候的我馋坏了。我一直梦想见到这位“萌咖”,今年才如愿以偿见到了。

网友@布拉索斯野猪精告诉我:“鲯鳅肉不甜,鸡胸肉质感。《老人与海》的描述大概率是因为没放血。”

鲯鳅的干制品(图片来自拼多多)

鲯鳅分布于温带、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黄海有分布,是积极的远海掠食者,可以高高跃出水面捕食滑翔于低空的飞鱼。

雄性鲯鳅额头高高隆起,几乎接近直角,让人乍一看还以为被砍去了半截;而雌性鲯鳅的头圆圆的。鲯鳅皮肤呈具有金属光泽的黄绿色,散布着蓝紫色的斑点,十分酷炫。然而它们体表的颜色并不是色素的颜色,而是属于“结构色”,由表皮的细小鳞片反射而来,受神经的支配。一旦鲯鳅死亡,鳞片失去了神经的控制,它们绚丽的色彩便会迅速消失,变成暗淡的灰白色。

鲯鳅(图片来自petworlds.net)

虽然生前璀璨夺目,但这种鱼并不好吃,活鱼可以做刺身,而不新鲜的就只能晒制成鱼干了。但它们即使晒成鱼干也不受我国食客的欢迎,价格不如马鲛,经常在市售“鲅鱼干”中见到它们的身影。

用鲯鳅肉制作的菜(图片来自justfor-fishing.com)

本文文案来自@暮晖熠熠,部分图片等来自@可爱的偷听桃,欢迎关注微博@暮晖熠熠、抖音@Sunflower。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