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母上大人批准我买两条“鲐鲅”开开荤。作为一个鲭形目爱好者,这次就来“填坑”说一下市场上的各种鲅鱼好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煎鲅鱼块

“保守派”

什么是鲅鱼呢?

鲭形目鲭科马鲛属Scomberomorus的鱼类都可以称为鲅鱼,而其中最“根正苗红”的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也就是常见的“海鲅”或“燕鲅”。

马鲛在全国各地有诸多美誉:胶东人说“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唇唇嘴”,闽南人说“一鯃(wú)二红鯋(shā),三鲳四马鲛,五鮸(miǎn)六加腊”,福州人也说“山里好吃麂鹿獐,海里好吃鲥翅马鲛鲳”。可见,马鲛在各地的饮食文化中都有一席之地。

马鲛既是人类常见的美食,也是非常活跃的肉食动物,游动迅速,擅长追击小鱼。鳀、沙丁鱼,甚至属于同一科的鲭都会沦为它们的猎物。

蓝点马鲛(图片来自ek-coltd.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鲛有锋利的牙齿

马鲛需要时时刻刻地游泳才能生存,一旦停止游泳,不久就会窒息身亡,就像一些远洋鲨鱼一样

它们属于鲭科,这个“family”适应了远海的快节奏生活,鳃部肌肉硬化了,不能像其他鱼一样一张一合来呼吸,而必须一直不停地张着嘴游泳,从而使水流通过自己的鳃。这种方式称为“撞击式呼吸”

这个家族中很多物种都“霸气侧漏”,极具观赏性,只可惜它们应激性强,并且极难运输,所以很难实现人工养殖。

为了适应终日快速游泳的生活,马鲛等鲭科物种在身体结构上也做出了改变。它们的第二背鳍和臀鳍的后面有一排游离的小鳍,小鳍的摆动可以产生涡流,提升推力。它们尾柄上有3对皮质的侧突(嵴),这个构造可以减小阻力,并且让尾部可以附着更多的肌肉。

很多其他适应快速游动生活但关系较远的物种也不约而同地演化出了类似的构造,比如说秋刀鱼也有这种游离小鳍,而旗鱼目、鲹形目乃至软骨鱼类中最擅长快速游动的鼠鲨目物种都演化出了类似的尾鳍侧突。

游离小鳍

尾鳍侧突

除了蓝点马鲛,我国沿海还有斑点马鲛S. guttatus、朝鲜马鲛S. koreanus、康氏马鲛S. commerson以及中华马鲛S. sinensis等同属物种。

斑点马鲛朝鲜马鲛的外观与蓝点马鲛比较近似,并且在市场上都很常见,较难区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区分方法:蓝点马鲛头长明显大于体高;斑点马鲛的头短一些,小于或等于体高;而朝鲜马鲛的头最短,明显小于体高,显得又扁又胖,所以江湖“鱼”称“扁鲅”。

至上而下分别是蓝点马鲛、斑点马鲛和朝鲜马鲛,可见脑袋一个比一个短

康氏马鲛中华马鲛相比前面的三位可以算上“巨无霸”了,这两位“大佬”体长都可以超过2米。

康氏马鲛身体相对修长,体侧具有众多不规则的深色纵带而不是斑点,在南方更常见。

而中华马鲛体长可超过2.4米,体重可达130千克,是我国体形最大的一种马鲛,身体比康氏马鲛粗壮很多,而且胸鳍末端是圆形的。中华马鲛算得上是鲭科里适应盐度范围比较广的种类,可以短时间进入淡水。

几乎每年都会有的“捕获鲅鱼王”的新闻,主角一般都是它们。这两者都面临着过度捕捞的威胁,康氏马鲛已经成了近危物种。

康氏马鲛,可见身上的条纹(图片来自Wikimedia)

中华马鲛(图片来自Fandom)

“中立派”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北方市场上常见的“鲐鲅”。

“鲭”是外观与马鲛略接近的另一类鲭形目物种,两者一度共同被纳入鲭科。但后来(2016年)Ricardo Betancur-R等人研究发现,鲭科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并系群,鲭族Scombrini和扁鲹Pomatomus saltatrix的关系要比和其他鲭科成员如马鲛族、狐鲣族和金枪鱼族的关系更近,鲭族位于更基干的位置,而马鲛和等与各种“鲳”关系更密切。

扁鲹Pomatomus saltatrix是其科内的唯一成员,也是非常有魅力的一个物种(图片来自tierdoku.com)

英语中,鲭和马鲛都被称为mackerel(前者可以直接称为mackerel,而后者一般叫Spanish mackerel),这类鱼肉厚刺少,但肉质偏柴。

在我国最常见的两种鲭是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和澳洲鲭Scomber australasicus,一般俗称“鲐鲅”或者“青砖鱼”,在潮汕地区称“花鲱”,还有个信达雅的名字叫“花仙”(脑海中自动播放《小花仙》的主题曲)。

鲭往往价格低廉,但它们属于高组胺鱼类(histamine and saurine-producing fishes),比较容易腐败,体内的蛋白质分解之后容易形成组胺,所以吃了变质的鲭有可能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鲭(图片来自Wikipedia)

超市里“烂鱼充数”的澳洲鲭,不建议食用啦

在食物链上,鲭所占据的营养级可比马鲛低得多,在食物链中承上启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很多大型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它们属于“兼性滤食者”,既能追击抓获小鱼,又能大口“喝水”,用像梳齿一样密集的鳃耙过滤微小的浮游动物。

鲭族有两个属,除了上文说的鲭属,还有另一个羽鳃鲐(也叫花鲭)属Rastrelliger。羽鳃鲐为高度滤食性,以包括鱼、虾幼体在内的浮游动物为食,俗称“印度鲅”,在南方常见。

活的鲭(图片来自neotropicalfishes.myspecies.info)

一群羽鳃鲐(图片来自natureplprints.com)

鲭和马鲛确实有那么一点像,不少人都会混淆两者。以下是两者的区别:

(1)鲭的身体比马鲛粗短一些,并且一般体形更小。

(2)鲭的体表有青蓝色条纹,而大部分的马鲛体表为斑点。

(3)鲭有发达的脂眼睑,像果冻一样软软黏黏的,有保护眼睛的功能;而马鲛的眼睛是裸露的,并且更小。

(4)鲭的牙齿细小,没有马鲛那么大的牙齿,拿着它们的嘴也不会被刮破手。

(5)马鲛尾巴两侧的侧突比鲭更突出。

鲭和马鲛的头部区别很大

上为马鲛,下为鲭,可以对比一下,鲭身上的条纹很有辨识度

东方狐鲣Sarda orientalis也是鲭科鱼类,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一般被称为“炮弹鱼”“刚鲅”或“花鲅”。它们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背部有6~7条暗色条纹,因此在英语中被称为striped bonito(条纹鲣)。它们的身体比马鲛更粗壮,体长可以达到1米,并且有着长满利齿的大嘴,是积极的捕食者。狐鲣体内的红肌含量更高,具有更强的耐力,因此比马鲛更擅长追逐鱼群。

狐鲣干制品(图片来自拼多多)

也曾是个小可爱(图片来自reeflifesurvey.com)

本文文案来自@暮晖熠熠,部分图片等来自@可爱的偷听桃,欢迎关注微博@暮晖熠熠、抖音@Sunflower。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