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重视杂交水稻的两系法的顺利进行,国家特意将此科研项目列为国家“863”高科技课题,袁隆平毫无悬念的担任了863*101*01专题组组长。他此时此刻正在率领来自全国16个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一起朝着杂交水稻两系法兵分多路地进行攻关。

时间是1973年的10月,湖北一农场的技术员叫石明松,他就在粳稻农垦58的大田中寻找不育株的时候,就很意外地找到了三株比较特殊的不育株。它和以往那些不育株差别还是很大的,研究发现,这三株天然不育株在夏季的时候是雄性不育,而到了天气凉爽的时候,又变成了正常可育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了这种特殊的不育株,就可以不需要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那么也就是说杂交水稻是可以直接从三系法直接进化为两系法。随后在石明松的建议下,可以利用这种不育系的特点,在长日常的时间,进行杂交育种,然后在短日照的季节里让它自然繁殖。就这样,两系法的关键门槛,终于向大家敞开。

然而就在几年后,袁隆平在多次研究中发现,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培育出多组杂交种子,可是这些种子实际产量却不是很理想。换句话说,这些杂交的种子,其后代的不育性是很随机性的。不过,袁隆平也没放弃,他一方面联系协作单位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另外打算加大力度,另外寻找这样新的光敏不育株。

就在科研大军齐努力地寻找新种源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到袁隆平这里,那就是李必湖的学生邓华凤就发现了这种籼稻不育株的突变株。

这里简单说下,李必湖是袁隆平的学生,前文就介绍过,不过,此时他已经有了新的身份,那就是安江农校的校长。而邓华凤由于在安江农校毕业后,其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品行端正,成了李必湖手下科研的得力助手。由于李必湖接管校长一职,平日里政务太忙,所以大部分时间里,邓华凤都是直接跟在袁隆平下面进行工作。

就在袁隆平的精心指导下,邓华凤对自己找到的这株不育株进行了三代的培育,经过实验的证明,这株不育株起后代的不育率竟高达100%。

再次基础上,袁隆平带着协作单位,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安农S*1,这可是世界上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水稻。

与此同时,湖北农科院、武汉大学等多家兄弟单位传来喜讯。面对这样的捷报,很多人都笑开了花,他们隐隐约约觉得两系法成功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情总是不能一帆风顺的,1989年,由于南方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天气,而那些不育株随着低温,也失去了抗性,居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可育株。这种“打摆子”的情况真叫人难以摸透,很多科研人员都表现出了无奈。

一时间,一种极其低落的情绪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传开。可袁隆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就算不育株出现了“打摆子”的情况,也不要轻易放弃温敏不育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找到失败的原因,就一定能搞成功。

首先袁隆平要对这种光敏不育系一个正确的思路。一开始大家都有一个误区:以为光敏不育水稻都是受光照的影响,其实通过研究表明,反而是受温度的影响反而更大一些。

这个说法得要从实际出发,理由也很可观,那就是我国水稻种植的地方,基本上一年光照的长短都是查不到的。这也测方面反应了为什么光敏不育系遇到低温会出现“打摆子”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正是应验了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既然找到失败的原因,袁隆平就要从失败的节点开始下手。我国长江流域是产稻的主产区,而且经过气象部门的反馈,这里盛夏最低的温度也没有低过24℃。

然后,袁隆平就找到老搭档罗孝和,让他在众多的光敏不育系的组合里,寻找出一个起点不高于24℃的新核型不育系。罗孝和在接到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后,马不停息地就开始研究起来。

就这样,因为有了袁隆平思路在前,罗孝和也很快就培育出全国第一个实用的两用核不育系——即“培矮64s”籼型低温敏核不育系。这种新稻种具有多种优点,打破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的地区局限。为两系亚种间杂种的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