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几天,看到网上各种推文在聊童星,从当年大名鼎鼎到现在让人已经想不起名字的,颠三倒四不分年代地罗列在一起。那些或好笑或应景的老电影,开始在记忆里信马由缰,纷至沓来。

“童星”这个词,其实也是舶来品。国内虽然一直也有小演员,但确实很少演到黑白片时代的秀兰·邓波儿和20世纪90年代的麦考利·卡尔金那样妇孺皆知,老少都爱。我们的童星基本上都没逃脱童年的时效性,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方超,前些年《长江七号》里的徐娇。走红的时候,基本上都处在媒体轰炸报道的聚光灯下,可一旦步入少年、青年,就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一度摧枯拉朽的声势了。这跟当年万人空巷的译制片《成长的烦恼》的那几个小主演后来的故事如出一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七号》剧照

《成长的烦恼》剧照

不过童星出名,路数也是不一样的:有卖萌的(如《超能塞豆隆》里那个只会爬的婴儿宝宝),有卖机灵的(秀兰·邓波儿是最典型的,国内是《谁说我不在乎》里的李小萌),有卖糊涂的(《新少林五祖》里那个小胖子),还有卖打的(国内最出名的是谢苗和释小龙)……他们各有各的成名路径,但基本上都是早年的大名早年享受,对后来的星途作用并不是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的烦恼》的配角里还走出过布拉德·皮特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呢,可该剧的忠实观众有几人还记得这个?谁又会真的在乎?童星和做过童星的大明星,多数时候属于两个故事,不同的剧本。看他们的人也一样。现在除了中老年人,谁还记得金铭演过什么?

童星们长大了,和小时候一样红的人太少。但也不是没有,当年的影后方舒,7岁在赵丹主演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演“小萝卜头”;现在还活跃在央视春晚及各类小品舞台的蔡明,12岁在名导谢铁骊的《海霞》里扮演“小海霞”。像她们成年后那么红,大概可算得上童星里的极致。现在活跃在第一线的演员里,成名童星或许也只有杨紫、关晓彤、张一山、李小萌这少数几位。

左图:方舒饰演的“小萝卜头”;右图:蔡明饰演的“小海霞”

童星成年后不容易成才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不容易碰到合适的角色。成年演员的事业绝大多数都是从零开始,一步步积累知名度,虽说艰苦,但也都是可行之路。童星们则不然。早年的口碑和人气,限制了他们的戏路,提升了观众的期望。他们的起步,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海平面以下的负数开始,能再次浮上来的,绝对是好汉和巾帼英雄。

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半个世纪里,谁是中国的第一童星?一定是1974年《闪闪的红星》里的祝新运。在不计算票房、好多电影动辄都在操场上拉大幕免费白看的年代,它竟给当时的全国影院带来了80万元的放映收入。这相当于那时两万名工人的月工资总和(以每人月薪40元计算)。

《闪闪的红星》海报

不少人以为,在《闪闪的红星》之后,祝新运不演戏了。其实不然,他一直在影视界的台前幕后工作着,只不过再没遇见过当年那么好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在红色翻拍剧《山间铃响马帮来》里,我看到他演一位供销社油腻男,演技非常老到,确实天生就是吃演戏这碗饭的。不过有点可惜,那样的戏,我也就看到了那么一部。

经常在网上看到喜欢武打片的观众,有不少观众为谢苗和释小龙感到惋惜。其实,这话也看怎么说。纯武侠片的时代过去了,童星又已长大成人,作为演员,他们需要承担的是另外的角色和使命,这是童星们的宿命。娃娃演武打片,卖点是好玩儿;成年演武打片,卖点还是在演技、在特技、在剧情,完全是两回事了。

绝大多数童星,长大后都回归普通人,成了一名观众。我有一次查老电影的资料,“王龙基”的名字忽然冒了出来。现在的观众恐怕也想不起这个名字,但如果提到黑白片《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不少人可能还会有些印象。《三毛流浪记》是中国电影史上头一部由几十位成名影星作为配角,而由一个儿童领衔的电影。电影大获成功,但王龙基后来从事的却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还当过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这样的人生履迹,甚至比一些坚守表演的小童星还要辉煌和开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毛流浪记》剧照

我们追忆这位或者那位小童星,有时不过是借此回忆时光和自己的童年;至于幻想他们长大后的各自可能性,也不过是出于对艺术和才华的爱。

图片来源:豆瓣

不再错过精彩文章,欢迎将“综艺报”设为“星标”

购买请见微店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