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管理学专家王育琨正在华为培训会上大谈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台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突然将其打断:“王老师,你并不真正了解稻盛和夫!他是华为的榜样,我们赶不上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任正非有如此自信,敢于当面纠正管理学专家呢?稻盛和夫又有哪些成就,值得任正非如此推崇?

一、任正非为何“维护”稻盛和夫

在管理学专家王育琨的回忆录中曾提到,有一次王育琨与任正非一同开会,当王育琨提到:“制作漂亮陶瓷的稻盛和夫”时,任正非打断了王育琨:“王老师,你并不真正了解稻盛和夫。”

王育琨疑惑:自己是稻盛和夫的学生,稻盛和夫还曾为自己的书提过序,怎会不了解稻盛和夫?

任正非解释说:“王老师你对稻盛和夫和京瓷的理解太片面,京瓷公司生产出的电子瓷不是以“漂亮”闻名,而是以其精密度、功能性而闻名。稻盛和夫是全球半导体材料的先锋,是华为的榜样,我们赶不上他,只能努力追随。”

任正非的华为管理思想受稻盛和夫影响很大,任正非曾直言:在众多管理文化中,他赞同的就是稻盛和夫。

2011年,任正非将稻盛和夫请到华为深圳总部,亲自带他参观各部门、产业园,并安排晚宴。

席间,稻盛和夫向任正非发问:“华为有很多技术和供应商都来自欧美国家,万一哪天他们不再向华为供货,你该怎么办?”

这一问题让任正非心头一紧,稻盛和夫接着讲道:“一家公司,唯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能够应对全球化协作错综复杂的变局。”

稻盛和夫一语点醒了任正非,自此以后,任正非投入研发的资金每年都超过1000亿,随之而来的是华为自主研发的5G技术、AI自动驾驶技术、“鸿蒙”生态系统的相继成功,这都要得益于稻盛和夫的点拨。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的人太少了,稻盛和夫就是这样一位很优秀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管理信念和人生原则,很多企业家都应向他取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正非后来曾多次远赴日本向稻盛和夫讨教,并将稻盛和夫视为自己的老师。

二、打欧美技术封锁的稻盛和夫

1959年,27岁的稻盛和夫自觉满腔才华无用武之地,于是离开所在的公司,自主创业,成立了京瓷公司。因对产品质量的极高追求,很快京瓷获得索尼、松下等大公司的青睐。

1980年,京瓷在纽交所上市。当时全球正值电子行业发展的红利期,京瓷公司凭借高精密度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精密陶瓷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成功跻身世界500强。

1985年,稻盛和夫再次创业,成立了KDDI通信公司,并再次成功跻身世界500强。

目前世界上白手起家两个世界500强公司的企业家,唯有稻盛和夫。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检查出胃癌,选择出家修行。

2010年,78岁的稻盛和夫再度出山,仅用40天时间,便将拥有58年历史的日本“国民企业”——日本东京航空公司(日航)从破产的边缘挽救回来。甚至帮助日航重登上行业第1名,全年盈利突破2000亿日元。

三、当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怎么办?

曾有人问及稻盛和夫经营秘籍时,稻盛和夫称:自己最担心的是企业没有核心技术,随时受人掣肘。

1969年,日本精工利用美国英特希尔的集成电路,研发出世界第一的石英表Astron,在此基础上,日本科技企业消化并发展了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以高性价比的替代产品抢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1979年,在日本半导体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时候,稻盛和夫却发表一篇“唱反调”的文章,主题是:“我们现在的成就多依赖于欧美芯片技术,如果有一天他们不继续向我们供货,我们该怎么办?”

稻盛和夫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很快西方国家开始对如东芝、京瓷等日本公司进行技术封锁,断供上游芯片,企图遏制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发展。东芝在这场“阴谋”中败下阵来,出让给了美国企业大部分股权。

面对此情景,稻盛和夫更加坚定了京瓷要“自主创新”的战略规划,稻盛和夫亲自带队,攻克多个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芯片,欧美国家对京瓷的技术封锁也瞬间毫无意义。

凭借着稻盛和夫在芯片领域的崛起,1980年代,日本打赢了与美国的“内存之战”,到了1988年日本半导体产值已占全球的67%。

企业竞争中,唯有拥有核心技术才不会被“卡脖子”。这是任正非从京瓷成功中总结的道理。受此启发,任正非也决定将华为从做交换机的代理商,转型为自主研发交换机的设备制造商。

2004年,为了解决芯片未来存在的隐患,任正非成立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华为天才女将”何庭波走马上任。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陈海波教授的一篇PPT,揭开了华为“鸿蒙”生态系统研发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当华为的芯片、手机操作系统,双重受限时。“海思芯片”、“鸿蒙系统”启动“备胎计划”,强力出击。

华为如今的经历与当年京瓷的经历如出一辙,任正非的应对思想更是与稻盛和夫异曲同工。

四、结语

上世纪50年的日本,经济支柱依然是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靠的也是成本优势。而到了80年代末,高端制造业、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支柱,技术优势成了日本企业的杀手锏。

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家都谈产业升级,但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产业升级只是空中楼阁。

以稻盛和夫为代表的日本优秀企业家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不管对手如何打击,自己始终锚定一个目标:不遗余力研发核心技术。

任正非带领的华为能有如今的成就,不单是学会了稻盛和夫在面对行业“寒冬”的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日本企业家能从战后快速崛起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