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宿整顿,给房东老板留了张纸条,托付他给我带个转换插头…

来到瑞芳火车站,买了平溪线一日游的车票,几十台币,便宜。开往平溪的列车站台上,人已坐满。我机智地跑到对面站台上歇着,等车来再过去就好。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就这么慵懒地坐着,也是种幸福。准备坐9点03分的列车,列车开往猴硐、十分、平溪、菁桐等站,大约每小时一班。注意到瑞芳之前有个车站叫暖暖,听上去真的觉得暖暖的。从此处到菁桐共有八站,只不过人们常去的,是上面那几个。

列车驶近,车身都涂满了彩绘,看得人痴迷。这不仅是活泼,而是真正自由的体现。

我小跑过去,钻进最后一节车厢。列车缓缓开动,好奇的人走到正后方的车窗处欣赏风景。很快,猴硐到了,只有一对年轻情侣走出了车厢。望着窗外色彩鲜艳的小镇,我按捺住了下车的冲动。这一趟线,可以随意上下,由自己的喜好即可。我和多数人一样,准备坐到菁桐,倒序回游。

三貂嶺、大崋、望古、嶺脚,经停这些小站时,完全看不出它们有任何旅游或商业的痕迹。或许,那些原始的地方才更值得探索一番。

车上的一位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头发花白,衣着简约,目光深邃而肃穆,莫非我遇到了宫崎骏本人?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幻想,不过依然会这样去想象……

菁桐

车还没有停下,已见到站台上的大波人潮,他们多是乘坐上一班列车来此观光的游客。菁桐是此线的终点,我下车直接沿着铁道向更远方走去——这里应该就是《那些年》的取景地,眼前仿佛出现了柯景腾与沈佳宜漫步于此的画面。正沉浸在眼前的视野中,忽然从旁边钻出一伙工作人员,他们戴着白色套袖,头顶着白色遮阳帽,纷纷行动起来。原来,是清理铁道上的杂草。

好热好热~我并没有随着其他游人开始游览小镇,而是跟随了那位老者的脚步。从装扮和行李来看,他多半是这里的居民。我随他穿过铁轨,来到小镇对面的林地里,相比之下,这边荒凉了很多。上个坡,可见“榕园”的字样。三拐两拐,方见榕园本色,这是一栋二层小阁楼,门口挂着不少祈福竹筒。此处已是小路尽头,不知老者钻进了哪间屋子,也不知这里算民宿,还是人自家的世外桃源。

好奇心得到满足,转身回了小镇。路边很多小商铺,售卖冷饮和各色小吃。在小镇的公告牌上发现一则自制海报。那笔触显然出自儿童之手,画着几个头戴学士帽的少年头像,旁边注有事件文字:菁桐国小毕业典礼,时间6月24日晚18:00,欢迎莅临。真是好可爱的小镇!住在文明的小地方就是这样,每一个本地的故事都与你有所关联,参与感万岁。

先来到西边的小博物馆转转,两层的小楼,仅由一位阿姨来照料。简单看过介绍,才明白菁桐原来也是矿区,也被日据。光这一个小镇,就有颇多可看之处,可惜没有这样富裕的时间。怎么感觉台湾有这么多矿产资源?在一楼的角落,我也学着那些游人,在自己的卡片上盖了几个邮戳。

回到菁桐老街,两旁各色的精致小店。钻进一家,吹吹凉爽的空调,选了些心仪的明信片。街边有红色和绿色的老式邮筒,上写“限时邮件”“幸福邮筒”,不知是否真的可用。邮筒边的长凳上站着卡通站长。

拐两个弯,便到了小镇后边。眼前出整洁的大马路,想必这是除火车外的主要交通线路。不远处是警察局,相当于本地派出所。这简直是我见过最酷炫最前卫的警察局,那似圆似方的小楼颇像一个热气球。

穿过马路,站在大桥上,眼前现出一片田园景象。小桥,流水,梯田,错落有致,怡然祥和。顺小路走下去,面前是一座高墙围起的日式宅院——太子宾馆。与金瓜石的太子宾馆一样,此地也有着相似的故事。据说,这里建于1922年,200余平米,采用皇家格局,目前所保留的都是原始建材,非常珍贵。当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为迎接日本皇太子来台湾巡游而修此建筑,后作为清修净地。依照屋主王崋飞居士的遗言,希望将此地捐给政府以作古迹保存,同时望保留精舍中的佛堂。然而政府认为既然所有权归政府,故难以保证佛堂的命运,此事遂不了了之。以我今日所见,并未开放,可能还归私人所有。

绕过太子宾馆,过了小桥,迎面的院子写着“北海道民宿“。这里面也是日式建筑,透过稀松的木板墙可以看到里面的木质构造。据说当初是台阳煤矿公司高级日籍干部的宿舍。随便走了走,返回。再次穿过马路,遇到一队飞车党,一个个都低低地趴在摩托上。

在小镇后面买了杯青草茶,50元,比前面街上便宜。老板说这个解暑去火,要不要无糖的,我说好。闲聊几句,开路喝茶。刚嘬一口,妈呀真苦!这无糖无的可真实在~

回到车站等候,去看了眼附近的情人桥。列车驶近,看这一大帮人翘首以盼地围观七彩的火车,再看那一大帮人欢呼雀跃地从车上跳下来,简直是在欢度盛大的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溪

冷气还没吹够,已来到平溪车站。一下车便是满眼的祈福竹筒。列车驶去,铁轨旁的店家已经把天灯挪到铁道当中,预备、咔嚓、放飞~半人多高的天灯底部冒着烟,戛然而起。身为看客,这样的情景也是蛮有趣的。

拐进小镇,跨过条小河。同样是台北的情景,浅水大鱼。小桥边看到专业骑单车至此的行者,他们身上被太阳晒过的印记,相当明显。小镇的公告牌上同样有可爱的活动:油桐花音乐会,平溪国小仰山轩,时间104年5月2日。话说这次还特意学习了下民国年份与公元年份的换算。提到油桐花,我倒想起了海芋。在阳明山的时候,中研院带队老师就说到了人们在山上种海芋。而我最早知道这事,是在《第36个故事》里面,桂纶镁开车到山上拉海芋。不经意间,走到了火车通过的小天桥下,这也是《那些年》片中的情景。

还看到一块公益广告,内容是:“留给下一代自然的环境,拒绝修建平溪水库”。我禁不住又在心里做了对比。

返回老街的另一个方向,时值中午,酷暑难耐,人们都在忙着购买冷饮和简餐。我没有加入此行列,慢慢走出了镇子。出来就是小河,有了些新建筑,又见大马路。这样的规划格局真的很好,把交通贯线建在老城镇的旁边,即保存了老区的原始风貌,又不影响当地的发展。沿着马路绕回去,途中发现一只鱼鹰踩在石阶上盯着河水一动不动,它怎么就能那样一动不动?搞得我也盯着它一动不动了一会儿。路过新北市立图书馆平溪分馆,相比于小镇的其他建筑,真是高大宏伟。

时间还早,重新回到老街逛游。各路吃食都没有勾引到我,偏偏走进了一家画店。

店内陈列着不少明信片,还有油画。最里面干脆是开放的画室。我本想自己随便看看,却不知怎么,时不时会和店主阿姨搭两句话。也是,光临人家的小店,暂时仅我一名客人,不理人家,似乎也有失礼貌。品味那些明信片的时候,阿姨也笑眯眯地看着我,干脆听她讲讲吧,因为这些作品看起来都是他们自己绘制的。这一聊起来,还真是听到了不少东西。

这间店叫平溪画坊,本来只是她先生的工作室,不过游客来来往往,总会跑进来观看他工作,干脆就改成了一间开放式的画店。店里作品大多是她丈夫的作品,油画,以及制作而成的各种明信片。还有一部分以动物为主角的黑白卡通作品很可爱,但显然不是他先生的杰作,我很好奇。她说这些是她女儿的作品,她曾经去澳洲留学,回来后也搞创作。我说真好,艺术之家,女儿多大?她说还好,女儿现在都有宝宝了,创作之路也起起伏伏;我说慢慢积累嘛~随后她给我在货架上指引了女儿的照片。

那些黑白小画很可爱,有兔子在浴室量体重发现自己长胖的,有猫咪去超市买一堆打折猫粮的,有狗狗在奶牛场里给大小奶牛们做清洁的……阿姨说很多都是她女儿根据自己的生活而创作的,比如前面那两个事件~

油画作品也尽显田园风,内容基本源于本地或附近,朴素而富有生活气息。阿姨告诉我,最有名的获奖作品是那张《东势格之秋》,取自离此不远的双溪,那里有一座石桥,旁边有几棵枫树,秋天树叶变红,非常漂亮。

我问她就住这里吗?她说不是,住在台北。每天会开车过来,其实并不远的。不过,今年下半年可能要从这里搬走了,房东不想再续约。

我继续自己漫步,选一选卡片。而这位始终笑眼相迎的阿姨似乎对我越发有些兴趣。她表示好奇我的职业,觉得我也像搞艺术的,气质很像。这真是受宠若惊,或许今天穿得太鲜艳和随意了,又没刮胡子……我只是惭愧地回答:做编辑工作的,偶尔自己写点东西。她会心地点点头。

我也问了她关于河里鱼的事。看到很多地方都有鱼,肯定没有人去捕吧?她说其实也不是,以前人们还是会捕捞的,近些年台湾倡导保育计划,大家都比较注意了,但也会有个人别去捕鱼。我说其实何必呢?(生活)也不差那一点(鱼),她完全同意。这听起来已经很好了,尽管会有人去捕捞,但绝对也比北京,比大陆好太多了。文明的进步是需要时间,需要教育,需要一代代人去树立的。

待我选好了卡片,拿到她的面前,她非常欢喜,说我挑选的明信片都挺特别的,并用油画样式的信封帮我装好。她说觉得我很投缘,想送我一个小礼物,问我是否愿意。聊得这样愉快,我当然乐意接受。正在疑惑,她已拿出了一把书签,背面朝上在桌面铺开。“其实我是基督徒,这些呢是上帝的话语,请你选一个,然后我再向你介绍它背后的含意~”哇塞,还有这么有趣的事情,好像在玩塔罗牌呢!我也才明白,怪不得她满脸的慈祥和善意。

每一张书签背面都是白色的,只有穗子的颜色不同。我选了个自己喜欢的颜色,穗子是淡黄与橘黄的组合,交给她。她把书签拿在手里看了看,开心地抬起头对我讲:“主真得好爱你啊~!”我正在好奇,她继续讲:

“这一张的内容是: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我没有立刻参透,她接着解释道:“这就是说,属于你的东西,上帝会赐予你,因为那些对你都是好的;而不属于你的东西,上帝并不会给予你,因为那些东西对你来说并不是好的……”

我基本明白了,可能就像我们常说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无论得到与得不到,其实那都是适合你的,所以上帝这样做是爱你的。

她将这张书签送给了我,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我可以和这位主结识。我连忙感谢,接了过来。书签上的主题是“Gave (to offer)”,我很喜欢。但怎么不是Give其实,我挺有兴趣听听讲讲每一张的。不过,已经很欢喜了,又何必呢。我很欣赏这样的基督徒,并没有强行灌输,拉你入会的意思,只是顺其自然。她还给我了她先生的名片,说我以后如果想找到他们,可以直接打他们电话或在网上联系。接过名片,原来是陈先生。

我好好地同她道别,表示有机会一定再来。走出店门,心满意足,去赶下一班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