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宿整顿,给房东老板留了张纸条,托付他给我带个转换插头…

来到瑞芳火车站,买了平溪线一日游的车票,几十台币,便宜。开往平溪的列车站台上,人已坐满。我机智地跑到对面站台上歇着,等车来再过去就好。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就这么慵懒地坐着,也是种幸福。准备坐9点03分的列车,列车开往猴硐、十分、平溪、菁桐等站,大约每小时一班。注意到瑞芳之前有个车站叫暖暖,听上去真的觉得暖暖的。从此处到菁桐共有八站,只不过人们常去的,是上面那几个。

列车驶近,车身都涂满了彩绘,看得人痴迷。这不仅是活泼,而是真正自由的体现。

我小跑过去,钻进最后一节车厢。列车缓缓开动,好奇的人走到正后方的车窗处欣赏风景。很快,猴硐到了,只有一对年轻情侣走出了车厢。望着窗外色彩鲜艳的小镇,我按捺住了下车的冲动。这一趟线,可以随意上下,由自己的喜好即可。我和多数人一样,准备坐到菁桐,倒序回游。

三貂嶺、大崋、望古、嶺脚,经停这些小站时,完全看不出它们有任何旅游或商业的痕迹。或许,那些原始的地方才更值得探索一番。

车上的一位老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头发花白,衣着简约,目光深邃而肃穆,莫非我遇到了宫崎骏本人?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幻想,不过依然会这样去想象……

菁桐

车还没有停下,已见到站台上的大波人潮,他们多是乘坐上一班列车来此观光的游客。菁桐是此线的终点,我下车直接沿着铁道向更远方走去——这里应该就是《那些年》的取景地,眼前仿佛出现了柯景腾与沈佳宜漫步于此的画面。正沉浸在眼前的视野中,忽然从旁边钻出一伙工作人员,他们戴着白色套袖,头顶着白色遮阳帽,纷纷行动起来。原来,是清理铁道上的杂草。

好热好热~我并没有随着其他游人开始游览小镇,而是跟随了那位老者的脚步。从装扮和行李来看,他多半是这里的居民。我随他穿过铁轨,来到小镇对面的林地里,相比之下,这边荒凉了很多。上个坡,可见“榕园”的字样。三拐两拐,方见榕园本色,这是一栋二层小阁楼,门口挂着不少祈福竹筒。此处已是小路尽头,不知老者钻进了哪间屋子,也不知这里算民宿,还是人自家的世外桃源。

好奇心得到满足,转身回了小镇。路边很多小商铺,售卖冷饮和各色小吃。在小镇的公告牌上发现一则自制海报。那笔触显然出自儿童之手,画着几个头戴学士帽的少年头像,旁边注有事件文字:菁桐国小毕业典礼,时间6月24日晚18:00,欢迎莅临。真是好可爱的小镇!住在文明的小地方就是这样,每一个本地的故事都与你有所关联,参与感万岁。

先来到西边的小博物馆转转,两层的小楼,仅由一位阿姨来照料。简单看过介绍,才明白菁桐原来也是矿区,也被日据。光这一个小镇,就有颇多可看之处,可惜没有这样富裕的时间。怎么感觉台湾有这么多矿产资源?在一楼的角落,我也学着那些游人,在自己的卡片上盖了几个邮戳。

回到菁桐老街,两旁各色的精致小店。钻进一家,吹吹凉爽的空调,选了些心仪的明信片。街边有红色和绿色的老式邮筒,上写“限时邮件”“幸福邮筒”,不知是否真的可用。邮筒边的长凳上站着卡通站长。

拐两个弯,便到了小镇后边。眼前出整洁的大马路,想必这是除火车外的主要交通线路。不远处是警察局,相当于本地派出所。这简直是我见过最酷炫最前卫的警察局,那似圆似方的小楼颇像一个热气球。

穿过马路,站在大桥上,眼前现出一片田园景象。小桥,流水,梯田,错落有致,怡然祥和。顺小路走下去,面前是一座高墙围起的日式宅院——太子宾馆。与金瓜石的太子宾馆一样,此地也有着相似的故事。据说,这里建于1922年,200余平米,采用皇家格局,目前所保留的都是原始建材,非常珍贵。当年日本矿业株式会社为迎接日本皇太子来台湾巡游而修此建筑,后作为清修净地。依照屋主王崋飞居士的遗言,希望将此地捐给政府以作古迹保存,同时望保留精舍中的佛堂。然而政府认为既然所有权归政府,故难以保证佛堂的命运,此事遂不了了之。以我今日所见,并未开放,可能还归私人所有。

绕过太子宾馆,过了小桥,迎面的院子写着“北海道民宿“。这里面也是日式建筑,透过稀松的木板墙可以看到里面的木质构造。据说当初是台阳煤矿公司高级日籍干部的宿舍。随便走了走,返回。再次穿过马路,遇到一队飞车党,一个个都低低地趴在摩托上。

在小镇后面买了杯青草茶,50元,比前面街上便宜。老板说这个解暑去火,要不要无糖的,我说好。闲聊几句,开路喝茶。刚嘬一口,妈呀真苦!这无糖无的可真实在~

回到车站等候,去看了眼附近的情人桥。列车驶近,看这一大帮人翘首以盼地围观七彩的火车,再看那一大帮人欢呼雀跃地从车上跳下来,简直是在欢度盛大的节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溪

冷气还没吹够,已来到平溪车站。一下车便是满眼的祈福竹筒。列车驶去,铁轨旁的店家已经把天灯挪到铁道当中,预备、咔嚓、放飞~半人多高的天灯底部冒着烟,戛然而起。身为看客,这样的情景也是蛮有趣的。

拐进小镇,跨过条小河。同样是台北的情景,浅水大鱼。小桥边看到专业骑单车至此的行者,他们身上被太阳晒过的印记,相当明显。小镇的公告牌上同样有可爱的活动:油桐花音乐会,平溪国小仰山轩,时间104年5月2日。话说这次还特意学习了下民国年份与公元年份的换算。提到油桐花,我倒想起了海芋。在阳明山的时候,中研院带队老师就说到了人们在山上种海芋。而我最早知道这事,是在《第36个故事》里面,桂纶镁开车到山上拉海芋。不经意间,走到了火车通过的小天桥下,这也是《那些年》片中的情景。

还看到一块公益广告,内容是:“留给下一代自然的环境,拒绝修建平溪水库”。我禁不住又在心里做了对比。

返回老街的另一个方向,时值中午,酷暑难耐,人们都在忙着购买冷饮和简餐。我没有加入此行列,慢慢走出了镇子。出来就是小河,有了些新建筑,又见大马路。这样的规划格局真的很好,把交通贯线建在老城镇的旁边,即保存了老区的原始风貌,又不影响当地的发展。沿着马路绕回去,途中发现一只鱼鹰踩在石阶上盯着河水一动不动,它怎么就能那样一动不动?搞得我也盯着它一动不动了一会儿。路过新北市立图书馆平溪分馆,相比于小镇的其他建筑,真是高大宏伟。

时间还早,重新回到老街逛游。各路吃食都没有勾引到我,偏偏走进了一家画店。

店内陈列着不少明信片,还有油画。最里面干脆是开放的画室。我本想自己随便看看,却不知怎么,时不时会和店主阿姨搭两句话。也是,光临人家的小店,暂时仅我一名客人,不理人家,似乎也有失礼貌。品味那些明信片的时候,阿姨也笑眯眯地看着我,干脆听她讲讲吧,因为这些作品看起来都是他们自己绘制的。这一聊起来,还真是听到了不少东西。

这间店叫平溪画坊,本来只是她先生的工作室,不过游客来来往往,总会跑进来观看他工作,干脆就改成了一间开放式的画店。店里作品大多是她丈夫的作品,油画,以及制作而成的各种明信片。还有一部分以动物为主角的黑白卡通作品很可爱,但显然不是他先生的杰作,我很好奇。她说这些是她女儿的作品,她曾经去澳洲留学,回来后也搞创作。我说真好,艺术之家,女儿多大?她说还好,女儿现在都有宝宝了,创作之路也起起伏伏;我说慢慢积累嘛~随后她给我在货架上指引了女儿的照片。

那些黑白小画很可爱,有兔子在浴室量体重发现自己长胖的,有猫咪去超市买一堆打折猫粮的,有狗狗在奶牛场里给大小奶牛们做清洁的……阿姨说很多都是她女儿根据自己的生活而创作的,比如前面那两个事件~

油画作品也尽显田园风,内容基本源于本地或附近,朴素而富有生活气息。阿姨告诉我,最有名的获奖作品是那张《东势格之秋》,取自离此不远的双溪,那里有一座石桥,旁边有几棵枫树,秋天树叶变红,非常漂亮。

我问她就住这里吗?她说不是,住在台北。每天会开车过来,其实并不远的。不过,今年下半年可能要从这里搬走了,房东不想再续约。

我继续自己漫步,选一选卡片。而这位始终笑眼相迎的阿姨似乎对我越发有些兴趣。她表示好奇我的职业,觉得我也像搞艺术的,气质很像。这真是受宠若惊,或许今天穿得太鲜艳和随意了,又没刮胡子……我只是惭愧地回答:做编辑工作的,偶尔自己写点东西。她会心地点点头。

我也问了她关于河里鱼的事。看到很多地方都有鱼,肯定没有人去捕吧?她说其实也不是,以前人们还是会捕捞的,近些年台湾倡导保育计划,大家都比较注意了,但也会有个人别去捕鱼。我说其实何必呢?(生活)也不差那一点(鱼),她完全同意。这听起来已经很好了,尽管会有人去捕捞,但绝对也比北京,比大陆好太多了。文明的进步是需要时间,需要教育,需要一代代人去树立的。

待我选好了卡片,拿到她的面前,她非常欢喜,说我挑选的明信片都挺特别的,并用油画样式的信封帮我装好。她说觉得我很投缘,想送我一个小礼物,问我是否愿意。聊得这样愉快,我当然乐意接受。正在疑惑,她已拿出了一把书签,背面朝上在桌面铺开。“其实我是基督徒,这些呢是上帝的话语,请你选一个,然后我再向你介绍它背后的含意~”哇塞,还有这么有趣的事情,好像在玩塔罗牌呢!我也才明白,怪不得她满脸的慈祥和善意。

每一张书签背面都是白色的,只有穗子的颜色不同。我选了个自己喜欢的颜色,穗子是淡黄与橘黄的组合,交给她。她把书签拿在手里看了看,开心地抬起头对我讲:“主真得好爱你啊~!”我正在好奇,她继续讲:

“这一张的内容是: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我没有立刻参透,她接着解释道:“这就是说,属于你的东西,上帝会赐予你,因为那些对你都是好的;而不属于你的东西,上帝并不会给予你,因为那些东西对你来说并不是好的……”

我基本明白了,可能就像我们常说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无论得到与得不到,其实那都是适合你的,所以上帝这样做是爱你的。

她将这张书签送给了我,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我可以和这位主结识。我连忙感谢,接了过来。书签上的主题是“Gave (to offer)”,我很喜欢。但怎么不是Give其实,我挺有兴趣听听讲讲每一张的。不过,已经很欢喜了,又何必呢。我很欣赏这样的基督徒,并没有强行灌输,拉你入会的意思,只是顺其自然。她还给我了她先生的名片,说我以后如果想找到他们,可以直接打他们电话或在网上联系。接过名片,原来是陈先生。

我好好地同她道别,表示有机会一定再来。走出店门,心满意足,去赶下一班列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