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端午节那天,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地区,完全被昨日夜里就开始下的大雨包裹着。因为大雨一直不停,游击队员们也就无法出去打猎,大家就相互看着对方,默默地感受着肚子的。

抗议

就在陈毅正愁该怎么解决伙食问题时,警卫员发现远处有身影在朝着他们走来,立马传达示警信号。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待那人走近后发现她是一直在给游击队送饭,送物资,顺带打探敌军,传递情报的“三娣”。

原来是她和她的丈夫刘汉光,想着这么大的雨,估计大家吃不上饭,又正值端午节,她就等白狗子们都去躲雨了,就提着篮子给队员们送粽子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周篮嫂曾经用的篮子)

队员们见到粽子心中大喜,纷纷说着感谢,陈毅也拿着粽子笑着问大嫂,大名为何?而大嫂是个苦命人,三岁就被卖到这里,以前在家里姓周,爹爹叫她“丫丫”,后来大家都叫她“三娣”,她也就让游击队员们如此称呼就行了。

陈毅听罢表示不认同,说闹革命讲的就是男女平等,大嫂自然也该有个名字。于是他想到了大嫂给他们送饭的篮子,就提议大嫂取名为“周篮”。大嫂回了句好呀,以后大家也就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了。

陈毅是在3月底,率部抵达大余池江的彭坑的,这里地处大余、信丰、南雄三县交界处,游击队员们可以借着地势的险要,山峦的重叠当作天然掩护屏障。抵达彭坑后,陈毅就时常找群众谈心,给大家讲他们革命的意义。在了解了他们的艰苦后,很多群众们都会自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甚至有时候冒着被白狗子们发现的风险,给他们送饭、送情报,周篮嫂就是这样和游击队员们相熟起来的。

而敌人三番五次都没有抓到陈毅,自然是不甘心的,便开始上山进行大搜捕。所以陈毅和游击队员们,一直在不断转移。转移期间最惊险的一次,他们离敌人相距不过五百米,还好警卫员发现及时,他们顺利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在去彭坑前腿就受了伤,这一来二去的折腾也让他的旧伤复发了。看着陈毅那肿得像根大冬瓜的腿,周篮嫂便让他去自己家里养伤。一天晚上,丈夫和几名游击队员趁着夜色,把陈毅抬回了家。为了不被发现,还将其藏在了阁楼上。

可那时候国民党对物资的管控很严,药品本身就难买,更何况是枪伤药。只要被发现,就会以“通共”之罪论处。所以周篮嫂就只好用土办法给陈毅治疗,每天用草药加盐给他熏洗伤口。虽然每次熏洗,陈毅都痛得不行,但却还是装作没事,笑着夸周篮嫂能干。

后来陈毅的伤慢慢好了,国共也决定合作抗日了,游击队也就离开了彭坑,以新四军的身份全面抗日。但周篮嫂的恩情,陈毅一直牢记于心。

1962年春,好不容易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时间的陈毅,想着自己一定要见见周篮嫂。可这都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周篮嫂是否还在油山,他全然不知。于是他下笔给信丰县县委写了封信,让他们务必要找到一名叫周篮嫂的农妇。如果找到了,就告诉她陈毅想邀请她来北京做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周篮嫂找到了,但由于她身体不太好,不适合远行,就没能去到北京。得知此讯的陈毅,还专门给她寄了些罐头,让她好好保重,想着以后有机会了自己去信丰看她。然而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始终抽不开身,直到最后他因身患肠癌病逝,也没能和周篮嫂见上一面。

但好在之前,陈毅有托妻子张茜替他去了一趟,也算了了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