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冬,一支由9人组成的俄国考察队沿长江西进,抵达汉口,当地一位官员接待了他们。考察队中有一位摄影师,名叫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他为东道主拍摄了照片。

照片中,这位官员人到中年,身着冬季朝服,项挂朝珠,戴着眼镜,表情较为严肃。鲍耶尔斯基记录此人的官职为“Hankou Daotai”(汉口道台),但没有写下他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鲍耶尔斯基拍摄的汉口道台。

汉口道台实为汉黄德道,因驻节汉口而俗称汉口道台。他出面接待这一支外国考察队,并非因为他是道台,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负责管理对外事务的重要兼职,即江汉关监督。江汉关监督接见外国来宾,乃是职分所在,顺理成章。

近几年网上不少人传播鲍耶尔斯基拍摄的这张照片,且言之凿凿地说照片中人物是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何维键(字芷舠)。

查询相关历史,疑点就浮现了。何维键确实做过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但上任时间为1877年1月。俄国考察队到来之际,担任上述职务的人物名叫李明墀。因此,鲍耶尔斯基拍摄的中年官员是时任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李明墀。

其实这不是李明墀第一次被拍摄。早在1871年12月-1872年1月之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游历至汉口,与上任不足一年的李明墀见了面。

汤姆逊为时年48岁的李明墀拍摄了照片,流传至今的有两张,一张坐像、一张站像。李明墀两次拍照时间相隔3年,通过对比发现,容貌变化不大,比实际年龄略显年轻。

汤姆逊拍摄的李明墀坐像。

当时他时来运转,心情舒畅,显年轻也在情理之中。他能走上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这个岗位,可谓一波三折。

李明墀(1823-1886)出生在江西九江,原为九江府学廪膳生,因其在湖北担任知县的哥哥李明壎,勘察水灾时遭暴风遇难,他便荫官知县,走上仕途。

1864年,他本已升任湖南粮道,不料被人揭发曾结交军机大臣肃顺。这是一桩旧案,肃顺早在辛酉政变中已被慈禧太后诛戮。不过此事显然影响了他的仕途,让他失去了粮道这个肥缺。

他保留了候补道员的官衔,参加了在山东围剿捻军的行动,有功劳,获赏花翎。

《同治朝实录》显示,1871年初春,湖广总督李瀚章、湖北巡抚郭柏荫联合上奏朝廷,“请以李明墀补授是缺”。至于李明墀从剿捻行伍中如何回到了湖北,不得而知。其实李瀚章在请旨之前,他已经让李明墀署理了上述职位。

不承想,吏部驳回了李瀚章、郭柏荫的奏请,说李明墀补缺“与例不符,驳令另行拣员请补”。根据汉黄德道补缺章程,出缺之后应“调补”(从同等官吏中选任),而非“题补”(从候补道员或知府中擢升)。李明墀属于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汤姆逊拍摄的李明墀站像。

李瀚章、郭柏荫再次上奏表示,放眼湖北官场,拣调无人。况且“汉黄德道政务殷繁,且有中外交涉事件”,只有李明墀能够担当此任。如果说李明墀不合适,那就请求修改补缺章程。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瀚章的意思很明显,这个岗位属于李明墀,别无第二人。

朝廷没有继续争执,破例同意李明墀补授汉黄德道员缺,但强调“嗣后不得援以为例”。

我们解释一下李明墀的岗位职责。汉黄德道管理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驻节汉阳,主掌考察三府官吏善恶、政治得失。道员(民间尊称为道台)正四品,地位在知府之上、布政使之下。

江汉关监督一职设置较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随即建立江汉关,主要任务是稽查来往船只、盘验进出口货物及征税、调解华洋矛盾。1862年正式开关,监督署则设于汉口,监督一职由汉黄德道兼任,成为定例。为便于管理,汉黄德道由汉阳移驻汉口。

李明墀在汉口任上6年,之后官运非常亨通。1877年1月,升任山东盐运使,不久迁为福建按察使,再后来历任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湖南巡抚。他贵为封疆大吏,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没有多少被历史记录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