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平均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干洁,气候条件恶劣,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热力和动力循环作用,为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在全中国的气候划分中,青藏高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被划分为“青藏高原气候区”。高原内部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南到北依次可以划分为热带、温带以及寒带等3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了解青藏高原位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地区的年均温度还在不断下降

1、温度特征

受高海拔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辐射强烈,日照时间较长,但相对寒冷仍然较为突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高原内部平均温度明显偏低,年均气温不到1.4℃,是全国主要的低温地区之一。随着海拔的不断增高,青藏高原地区的年均温度还在不断下降,在海拔高于4000m的地方,年均温度已经达到0℃以下。

但由于青藏高原对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异常敏感,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高原内部的温度整体上开始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地区增温趋势有明显差异,现在普遍认为高原西部的增温速度要快于高原东部。

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增温速度最快,基本增温速度可以达到1.6~2.4℃/100a。就高原地区气温分布特征而言,高温地区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部以及横断山区的三江流域地区;低温地区主要集中在青海南部、西藏北部以及祁连山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降雨量特征

与青藏高原的气温特征相比,降雨量的分布特征相对复杂。由于高原地势较高,来自海洋的水汽很难运输到这里,导致高原内的降雨量普遍不高,整体上以干旱气候为主,年均降雨量大致在200mm-500mm之间。

但受地形条件、季风环流等因素的影响,高原内的降雨量分布极为不均匀,整体上的分布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且干湿季节分明。高原内的降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由于喜马拉雅山对暖湿季风的阻挡作用,高原南部成为整个青藏地区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向西北区逐次递减。

喜马拉雅山南翼和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可达到800mm~1000mm以上,是我国最湿润多雨的地区之一。柴达木盆地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年均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同时也是亚洲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一般年均降雨量不足100m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了解青藏高原的冰川分布及变化特征,高海拔、低气温,气候较独特

由于青藏高原内部整体上的高海拔、低气温的地势和温度特点,为冰川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条件。位于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横断山以及念青唐古拉山等高大山系本身在受亚洲季风影响的同时,也明显阻止了这些暖湿季风继续向高原腹地深入,因此这个区域内的降雨量在亚洲季风的影响下明显增加。

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高原内部发育大量的现代冰川,青藏高原也因此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冰川分布区和主要的固体淡水资源存储地。根据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青藏冰川变化与冰湖溃决灾害遥感综合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共发育冰川25311条,冰川总面积可以达到28409.35km2。

在青藏高原的不同山系中,冰川的分布数量和面积有很大差异,其中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冰川数量最多,共为6364条,面积最大,可达8394.54km2,分别占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总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25.14%和29.55%;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冰川数量有5472条,冰川面积为7257.63km2,分别占冰川总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21.62%和22.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中发育的冰川数量和冰川面积分别占冰川总数量和总面积的第三位;阿尔金山系中冰川数量最少,仅有26条,面积也仅有31.86km2,仅占冰川总数量和冰川总面积的0.10%和0.11%。

03

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地质灾害,冰崩灾害是主要的冰川灾害类型之一

1、冰崩灾害

冰崩灾害为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冰川灾害类型之一,在进行灾害正式的分析研究前需要建立相关的解译标志。由于高原内部冰崩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月-9月之间,此阶段正值高原内部云雨较多的季节,因此可用的遥感影像较少,现选择影像云层覆盖量较少,灾害特征较为明显的几景影像建立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

2、冰崩灾害的总体特征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已经成为高原地区人民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崩落的冰川块体不仅会破坏沿途村庄、公共交通设施等,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更严重的是有些冰崩灾害在发生的过程中还会引发其他灾害,产生严重的灾害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文献统计情况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呈增加趋势。20世纪内最早发生的有记录的冰崩灾害是在1931年7月份的鲁姆湖流域,在随后的30年时间内又陆续发生3次冰崩灾害事件。1960年-1979年期间与上一个30年时间周期相比,整体发生的冰崩灾害次数略有增加。

1980年-1999年期间,冰崩灾害的发生次数与上一个20年的时间周期相比基本持平。但进入21世纪后,青藏高原地区发生冰崩灾害的次数明显增加,截止到2018年12月,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发生过的冰崩灾害已经达到11次。从灾害的分布的地理位置上看,冰崩灾害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以及念青唐古拉山地区。

青藏高原内部发育数量众多的冰川,且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冰川集中在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以及冈底斯山附近。虽然全球性的温度升高会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整体上发生退缩,但高原内部不同地区冰川的消融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位于高原南部的冰川退缩程度比高原北部的更剧烈。

且喜马拉雅山地区年均降雨量丰富,因此位于高原南部且冰川数量发育众多的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区域内发生冰崩灾害的频率会相对较高。从灾害分布的行政区划上来看,冰崩灾害主要分布冰川发育数量众多的西藏自治区内,仅有2次冰崩灾害分布在青海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青藏高原地区冰崩灾害特征可以总结为“两个集中,一个增加”,即发生时间集中,主要是在每年的6月-9月之间;发生地点集中,主要是在高原南部冰川消融强烈且数量较多的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附近;发生频率增加,进入21世纪后,冰崩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较20世纪比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