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持续良好运行,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融资能力至关重要。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互相间的差异度日益削减,参保的便捷性、待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起到了促进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了解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存在的问题,年轻人参保意识比较弱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低

许多受访居民提到目前的基础养老金待遇相对较低,老年居民如果仅依靠此项养老金,无法解决基本养老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农村居民表示,每月103元连买菜的钱都不够,无法满足其他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政策激励性不强,对缴纳不同档次的居民,政府给予的补贴差异小,缴纳500元和最高档次5000的补补仅仅相差60元。

低保障水平致使参保居民对政策及机构的满意度低,参保积极性不高。不少居民认为在物价上涨的年代,交了养老保险获得的保障权益少、待遇增长慢,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缴纳档次低的同时,享受的养老保险福利待遇更少,从而打消了居民参保的念头。

2、青年参保意识淡薄

在城乡居民当中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占比最小的为青年群体,尤其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其参保积极性较低,认为自身较为年轻,对该政策不予关注,参保意识淡薄。由于目前的政策对“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等激励机制没有明确的条款和规定。

导致青年群体在年轻的时候缴费并没有明显获得更多的养老待遇补贴,激励机制未充分发挥效果,不少青年对“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缺乏正确认识与理解,从而导致积极性不高。

许多青年人认为现在缴纳养老保险还为时过早,可以等到15年的缴费期限之前交够就好。还有一部分青年人群处于观望状态,由于国家的待遇补贴较少,认为目前的养老金待遇较低,和生活所需的费用差别较大,导致参保的意愿不强。

3、居民不理解养老保险政策

居民在进行是否参保的选择前是基于自身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理解,可是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并不足够,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参保选择。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懵懂的阶段,对养老金待遇的计算、基金的管理等并不了解。

很多居民都政策的了解渠道十分局限,往往是来自村干部或者亲朋好友的介绍,然而这些人群对政策的理解也并不深入,所以导致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和优越性理解不足。县(区)、乡镇(街道)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上缺乏主动思考与全面分析。

对深入社区、农村群众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不到位、不细致、不具体,致使部分城乡居民对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了解的不深、不透、不清晰,导致一些城乡居民不够积极与主动,对相应政策的了解不够,这些都对参保政策的全面实施造成了直接影响。

4、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健全

一方面基金管理规范性不够,资金运作出现风险,资金保值、增值渠道单一。当前养老基金不具有相对有效的保值增值途径,大部分都是进行定期存储,然而近些年银行利率要远低于物价增长指数,导致其未获得保值、增值,反而出现了亏损。

并且大部分风险都是由政府一力承担,这对地方政府的财政会造成很大压力,也会造成居民对养老基金长久管理的担忧。另一方面未出台关于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保方面唯一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他大多是一些意见、通知等,相关的法律还处于完善阶段。但这些通知、意见的约束效力显然没有法律权威,很多规定也是比较宏观模糊的,对一些细节问题也没做具体规定,尤其是社保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往往找不到依据来解决。

如对参保缴费的激励机制、社保经办机构的监督控制等。一些居民对此产生忧虑,对自己年老后是否能够如约正常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存在担心。法律的不完善显然会影响到社保制度的稳定运行。

5、经办机构专业化不强、服务能力不足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人员是居民经办养老保险业务的直接接触者,这些工作人员负责政策的解释宣传和实施。经办机构对养老保险金进行收缴、居民账户的管理、养老待遇的发放等工作。因此这些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印象,影响居民对政策的满意度。

一些工作人员由于业务不熟悉存在操作不规范,为及时更新数据等情况;一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整个办事流程的规范性。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受访者表示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热情甚至摆脸色,对提出的咨询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手续上繁琐、要重复跑腿极其耗费时间精力,对居民的参保行为未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可以看出,村、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工作经费投入的不到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群众办理居民养老保险的业务需求,同时县(区)、乡镇(街道)经办机构工作任务重、加班加点多,与工作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少形成突出矛盾。

特别是公益岗、政府购岗等临时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任务,这些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业务水平普遍较低、责任心普遍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再者由于资金支持不到位,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部分基层没有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直接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

02

了解参保问题背后的原因,较低的养老金待遇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热情

1、缴费档次偏低和地方政府补贴少

从被调查者对养老制度的评价中看,许多居民认为目前的养老金待遇太低,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更不要说是更高层次的养老需求。虽然河南省的养老保险的基本标准这些年都有所提升,但100多元的基础养老金显然与目前的生活水平要求相差甚远,与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待遇相差也较大。

较低的养老金待遇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参保热情,并且政府的补贴力度太小。经过调查部分居民经济条件较好,具备缴纳高档标准的能力,但这部分城乡居民认为政府给予的补贴低,缴费退休之后领取的待遇也较低。

造成现有政策不能吸引这部分城乡居民顺利参保,也就出现了“经济条件好的人,交低档次费率”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参保的热情。另外部分青年城乡居民认为领取养老金是很遥远的事情,目光短浅,存在“交了就想领”的错误思想,造成城乡居民参保难的问题长期存在。

2、青年群体参保激励机制不足

对于青年城乡居民而言,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太长,缴纳周期必须满足15年,到60周岁才能领取养老金,领取养老金的信心不足。青年群体容易存在观望、等待心理,认为养老离自己还遥远,到45岁的时候再开始交也不迟,危机感不足,缴纳养老保险还可以再等等的思想。

由于目前的养老保险金待遇较低,对正处于具备较强挣钱能力年龄阶段的青年群体来说,认为缴纳养老保险的保障意义不大,对保险保障水平持怀疑态度。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其实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青年的缴费激励机制不足,无法满足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对参保政策的实施造成直接影响。

3、社保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积极宣传的力度不够。基层的社保经办机构往往以经办业务为重点,社保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这几年并没有显著增加,一直以来繁琐紧张的业务办理工作占据了办事人员的大部分时间,很难满足为群体提供更优质周到的社保宣传服务。

相关人员的主动宣传的意识不够,缺少高效、针对性的宣传机制,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创新好的社保宣传方式,“重经办、轻宣传”的行为屡见不鲜,导致宣传工作落后,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参保政策的了解。

尤其在农村地区,社保的宣传往往就是靠村干部和亲朋好友的互相交流,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对专业的社保政策也不够了解,致使居民不能完全理解社保政策的精髓,对参保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出现的时间不长,长期以来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是靠家庭养老、亲友帮扶等,受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居民存在想依靠传统养老方式的旧思想,缺乏对保险政策的主动了解。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相关体制实现全国各地域的普及和覆盖,推动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