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民科能不能质疑相对论?当然能。不光民科能,文科也能,社科也能,生殖泌尿科都能。

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论是科学。只要是科学,就允许质疑,这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比方说,相对论自己就是通过质疑牛顿经典力学发展起来的。又比方说,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相对论的两大基石——“定域性”(光速不变)和“实在性”(物体位置和速度可同时精确测量)——不可能都对。

这就是科学对科学的质疑。但要注意,“质疑”跟“推翻”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能说“相对论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它只是“修正”了后者。事实上,直到今天,牛顿力学仍然被认为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状态下的一种特殊情况,在我们普通人能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依然有效。

同理,将来我们发现了“万物理论”,把牛顿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在一起,也不能说这三种理论就错了。它们可能都会被修正,但它们仍然是“万物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

除了可以被质疑,科学还有两个基本特性:可以被验证、可以作预言。

继续拿相对论举例子:当年,爱因斯坦根据相对论的原理,科学解释了水星进动效应的原因(也就等于用水星进动效应验证了相对论的理论),又科学预言了时空弯曲导致的星光偏移,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就在几年前,人类才第一次真正观测到引力波,但相对论在差不多一百年前,就通过科学的计算,在理论上证实了这种时空震荡的涟漪。

所有科学都有这两种功能。虽然不同科学验证的事不一样,预言的事也不一样,但总之都可以干这两种事。

而科学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科学可以被质疑,但对科学的质疑,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

这个范式是:由于科学本身建立在事实、数据和逻辑的基础上,所以,对科学的质疑,也应该建立在事实、数据和逻辑的基础上。

有些人不愿遵循这种范式。他看上去很有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的精神,可以非常理直气壮地说,“相对论就一定是对的吗?”“爱因斯坦说的就不能质疑吗?”

当然不一定。但相对论到底错在哪呢,他说不上来。

反正我就觉得不对。我就觉得宇宙中肯定存在超光速传输信息或者能量的现象,只是还没找到罢了。

这就没法说了。打个比方,如果我说“死猪不怕开水烫”是一个科学论断,你说那不对,世界上肯定有害怕开水烫的死猪。

我说那你找一头来啊,你说我不找,反正肯定有。

那我还能说什么?哪怕我找一百亿头死猪来,挨个用开水烫一遍,发现它们都不怕烫,你仍然可以说,这不是世界上全部的死猪,肯定有死猪是怕开水烫的。

这种循环论证式的质疑,科学是没办法的。但这还不是科学最没办法的。

科学最没办法的是这种质疑:“你觉得相对论正确,说明你上了帝国主义唯心论者的当了”“你居然相信相对论,难道你屁股坐歪了吗?”“你支持相对论,这不是明目张胆地反对唯物主义吗?”

这不是用科学去质疑科学,而是用立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去质疑科学。面对这样的质疑,科学永远无法自证,因为这不是它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你愿不愿意相信它对的问题。

说白了,这样的质疑,其实不是质疑,而是基于自身价值观念的反对。

持这种观点的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只有一个:任何不符合我主观观念的东西,都是不对的。我论证它不对的根据就是“由于它不符合我相信的某个道理,所以它不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逻辑闭环。在这个闭环的加持下,这种人在任何方向上都顽固得严丝合缝。

但本文无意指责这样的人。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他们有自己的道理;他们的真正问题也并不是“蠢”或者“坏”,而是混淆了科学标准与价值标准。

这其实是科普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科学普及,大家形成了一种既定观念,总觉得“科学的”就是“好的”,“不科学的”就是“不好的”。

但问题是,每个人关于“好”和“不好”,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这是很多年来形成的,不可能说改就改。

这时候,如果有一项科学,不符合他关于“好”的认知,他就会本能地认为这项科学有问题。因为对他来说,科学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那么不好的东西当然也就一定不科学。

就连爱因斯坦也出现过这种情况。他其实算是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但当玻尔反对“定域性”的经典宇宙观时,他也毛了,非常生气地说“上帝不掷骰子”,这实际上是他用自己的既定价值观念去代替了科学判断。

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你认为不值,你得有科学依据。后来,发明贝尔不等式的贝尔(不是威尔士的前锋,也不是吃虫子的贝爷,还不是诺兰三部曲的蝙蝠侠)也不愿相信,他设计这个不等式就是为了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但观测数据显示,基本粒子自旋确实不符合贝尔不等式,爱因斯坦就是不对。

不对怎么办?骂试验人员“亵渎了神圣的相对论”吗?指责量子力学“违背了唯物主义”吗?不承认事实才是违背唯物主义。

有时候,科学就是这样。它改变了世界,但不一定能让世界上的人更愉快。

特别是基础科学,它负责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而这个世界的本质很可能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这是天地的问题,不是探究天地的科学的问题。不能因为科学发现了“天地不仁”,就怪科学“不仁”。

当然,这是用科学的思路来讨论对科学的质疑。有些人可能出于其他目的来质疑科学,那就不在科学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zhijujk | 识局

我们是识局团队!

欢迎加入识局君的朋友圈——“识友会”。请先添加识局小秘书个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实完毕后,小秘书会将符合条件的朋友请进识友会微信群。

读者投稿: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fanww@ishiju.com

021-50903656

识局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