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松江仓城市河,两边宅第鳞次栉比。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中山西路街景

中山西路也被人称为“西门外大街”,筑路于明代,由石板、条石铺成,街宽仅二三米,到清末民初为府署东西主要道路,至上世纪初期,定名为中山路,全长1230米。
中山西路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共计127处,有葆素堂、杜氏雕花楼、费骅宅、水次仓关帝庙等一大批名园名宅,充满了古色古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氏雕花楼

杜氏雕花楼内景

但这并不是中山西路的全部。随着大批新上海人的到来,他们为老街老宅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用热情和创意展示出旧城的今日风采。
连环画小书屋邑名轩主理人张自主:老街,让“慢生活”成为可能
邑名轩的主人张自主告诉澎湃新闻,70后的他说自己不能算年轻人了,但对于历史底蕴悠久的松江来说,他是新来的后辈。
2013年,来沪已13年的他,决定告别之前往返于松江和普陀两地的奔波日常,举家搬迁至此,安心在老街住下,因为这儿能让他“慢下来”。
他自幼醉心于连环画,儿时大量的阅读和临摹促使他走上了美术和艺术设计的道路,也成为了人生乐趣所在。至今,他个人收藏已有数千册,还结识了不少行家。他就想打造一个互动空间,于是配合老城办的老宅改建工程,2018年,将这栋建造于清代的民宅打造成了邑名轩。

邑名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环画书屋

张自主

修整中的庭廊

存在艺术空间主理人张峰皓:老城区,让理想“可实现”
今年春天开放的“存在艺术空间”,是中山西路上不可错过一处新的景致。原本老宅是知名画家张明的个人艺术展览馆,为了丰富业态,拓展功能,老宅经过3个月的修整,从单一的展示空间变为集合展览、阅览、咖啡厅等多功能的“客堂间”。

存在艺术空间外景 张峰皓 图

新空间的主理人是位来自苏州的95后张峰皓。他说自己选择松江仓城作为创业之地是因为这里“可实现”的空间更大。
“老城有老城独特的景致和风味,和熙熙攘攘的闹市区不一样,无法简单比较,粗暴地评判高低”,他说。
整个空间改造是由他们团队自己设计和完成,调整后各功能区分工明确,阅读、展示、休闲等区域一目了然。书柜上所有的书都是从多抓鱼商店买回来的二手书,选书的标准除了团队基于专业和经验,要求就是豆瓣评分7分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存在咖啡

庭院内景

庭院内景

他们计划收集2000本左右的藏书,还设计了一系列阅读结合咖啡的趣味活动,比如读者在空间阅读三小时后获赠原创品牌“存在咖啡”的“盲盒”,为周围居民带来新鲜感,也提升年轻人的参与度。
店里的咖啡师告诉记者,平时工作日常常接待附近的老人家,“他们就是坐下来喝一杯,看看展览,上海的咖啡文化受众很广,根基很深,这一点不仅仅只体现在市区”。

张峰皓品测咖啡 张峰皓 供图

印象水墨——张明、沈大栋联展

他说:“我们想更多的做一些‘流量型’的展览,名家的展览调性和水准当然非常高,但那些作品对普通民众来说在欣赏之后带来的共鸣和改变相对有限,我更希望做一些能触动更多人、走进更多人日常生活的艺术展览。”
来到中山西路后,不论是与这里周围的老人聊天,还是与团队里在松江本地长大的伙伴谈心,张峰皓发现大家都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就想着“不如把人们记忆里留存的松江展现出来,一起分享一起感受它们。另一方面。我们想策划一些中生代、新生代的艺术家展览,他们中有许多人有才华、有创想、有行动,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平台和他们共同成长。”眼下,他正带领团队不断完善着空间布局和细节调整。
张氏米行主理人莫愁:老城底蕴,滋养人心
张氏米行原本是1938年“同仁米行”,南为临河楼,北有碾米车间,建筑是江南典型的民居,呈仓房式,有重檐顶。
去年6月,老宅完成修缮,整体还原了历史。同时,张氏米行也有了另一个称呼——“米文化展示馆”。馆内不仅会定期举办与“米”有关的展览,还有传统手工石磨米粉、米糕现场制作展示,生动地讲述仓城漕运繁荣、米粮兴盛的昨日今朝。

张氏米行

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米仓的运营负责人莫愁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还做过一阵“北漂”,后来发现不习惯北方便来到上海。
她告诉记者,“上海是一座很有现代感和包容心的城市,到了松江,觉得这里有老上海的历史和底蕴,滋养人心,感觉深入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非常喜欢,后来就在此定居。”

莫愁 上海松江 图

张氏米行内景 莫愁 图

上师大外语附中学生体验古法石磨磨豆浆 上师大外语附中 雏鹰致远 图

街巷里的老宅

中山西路街景

莫愁满心期待,这里会吸引更多像她一样的新上海创业人,扎根老城,创造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