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美国 |

用亲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

作者 ▏Maria X. Liu

翻译 ▏Noah 编辑 ▏荔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出生地不是美国。在法国,人们说我笑起来嘴角咧到了耳朵,说这是美国人的标志。在中国,虽然他们不说,但是我走在街上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目光就像胶水一样黏在我身上,他们用这个告诉我,我不是他们的一员。

1

最近一次课上,我主动和一个来自中国的男孩打招呼,介绍我自己。我在其他课上也看到过他,发现他很少和别人交流。于是,我决定主动认识他,让他在美国感觉更自在些。出乎我的预料,他对我说:「你是最糟糕的那类华人。」

我震惊到语塞,完全不明白本来只想寒暄一下,聊聊他在纽约的经历,怎么竟招来了歧视我的言论。

「你刚刚说我是最糟糕的那类华人?」

「是的。」

「为什么?」我还是反应不过来。

「因为你出生在中国,但在美国长大。」

我目瞪口呆,不能相信眼前这个我自以为和我拥有共同背景的人竟然把我看作异类。

「我把自己看作美国华人。我承认,我离自己的中国背景很远,并且我对她的理解永远不可能和你一样深,但她对我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我知道我很美国化,但我的身份仍然是华人,因为别人是这样看我,我也是这样看自己。我的很多家人还生活在中国。我没有办法改变我的境况,回到过去,选择在中国长大。你说我是最糟糕的那类华人,只能说明你是最糟糕的那类人。

他说:「但我的朋友们都认为你是最糟糕的那类华人。」

「这只是他们自以为是的成见。」我说,然后就上课了。

课间休息时,听到我们谈话的同学一个个走到我身边,说他们难以相信自己听到的,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和善地应对,为什么我觉得需要说明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对他在班级里的外来者身份有一份同理心,而且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无知就粗鲁地回应,那样反倒表明我在乎他的话。

说实话,他的话的确伤到了我,我问了中国的朋友以及家人,努力弄清楚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也许我现在更像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但是这并不能抹煞或贬低我来美国并成为美国公民前的人生岁月,不是吗?

2

这不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被歧视。

上小学时我的同学主要是亚洲人,所以没什么问题。到了初高中,我所处的环境缺乏多元和包容。我常常感觉必须消除自己的种族意识才能融入,并且经常拒绝和其他亚裔同学交朋友,因为那样会让我在众人面前显得更亚洲化(结果是被边缘化)。

这些都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地发生。那时我只是个孩子,理解不了害怕与别人不一样的心理。我经常不学习,只是为了对抗「亚洲人都是书呆子」的刻板印象。我开始不去上中文课,而且每天晚上都非常抗拒练钢琴(真后悔),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让我不那么像「外国人」。

事实上我错了,我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掉我身上的「外国人」印记,入籍前绿卡上已经标明了我是个外国人。

不幸的是,我对学习的逆反违背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很多来自中国的移民一样,他们把教育视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主要途径。我对歧视的反应和对同化的渴望让我付上了很大的代价,使我非常困惑、孤立,并且充满了羞愧与内疚。

在长大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岔开关于数学、大米和小眼睛(关于华裔的槽点)的话题,或者至少学会了在受到困扰时掩饰自己的情绪。

3

长大后我开始约会,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成了「恋物癖」里的「物」。

对我感兴趣的男人往往承认说自己有「黄热病(恋慕黄种人的心理)」,要么就是觉得和亚裔女性交往是每个男人一生中都应该有的经历。

曾有一次,我见到一个前男友的父母,他妈妈对他说:「我明白,目前这个阶段你需要一点异域风情。」在我实在厌倦了别人只看到我的种族后,我开始只和过去没有交往过太多亚裔女性的男人交往,因为我觉得,至少我可以确信他们是对我本人,而不是对某一个类型的女性感兴趣。

但是下面这些经历同样让我失望。有人迷恋亚裔却矢口否认,最近甚至有一个男人把我的眼皮往上推,问我「怎么睁不开」,这种幽默在我看来真的不高级。不管对方喜欢我是因为我是亚裔,还是表达说尽管我是亚裔但依然喜欢我,在这两种情况下,种族都是对方做决定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我曾经走在路上,还遇到过男人嘘我说:「你是从中国来这儿找老公的吗?」,或是用低劣的语汇「额爱你很久了(me love you long time)」嘲笑华人的英语。

4

亚裔身份还影响到了我的职场机会。

我之前的工作多少都得益于美国社会对亚裔的积极印象。我在自以为资历不够的情况下被科技公司录用。当然我也体会过负面的看法:别人认为我总是温顺和服从的。很多人当面跟我开亚裔的玩笑,而原本不属于我的工作也会委托给我。

我还不能生气,否则别人会说我过于敏感,于是我的声音继续被漠视。我看到亚裔同事在听到歧视性的笑话时一样哈哈大笑,拿自己的种族开玩笑,只是为了和团队相处得更好。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开亚裔的玩笑是可以的,但如果换作其他族裔,就不行了。尽管表面上亚裔常常被冠以「模范少数」的称号,而且常常和白人处在一个集体,但是这些理论上看起来积极的刻板印象是基于一种忽略了实际体验的表面现象。

亚裔的能见度仍然很低。媒体中的亚裔形象太少,尤其是可以击碎刻板印象的形象。现在有的,只是在进一步加剧刻板印象。

5

我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还有两个不同的审美标准。

在中国,肤白发黑、女性化且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的面孔很受人喜欢。眼睛通过贴胶或动手术做出双眼皮,还会戴「大眼」隐形眼镜让瞳孔看起来更大。根本目的是要遮掩天生的样子,因为中国人大多喜欢白人或是卡通人物的样子。

在美国,人们眼中好看的亚裔女性通常肤色深、体格结实、颧骨高,同时保留有一些「少数族裔」的特点,比如单眼皮。还有时候,在修出来的广告画面中,除了极少的一些细节外(如杏眼和黄皮肤),亚裔基本就是白人的样子。

上述不同的审美观让我很难决定遵从哪一个。更为复杂的是,我天生一头浓密的卷发、双眼皮、皮肤偏白而不是黄,我家人都不是这样。有人对我说,我看起来有点像欧洲人。很明显,我的长相既不符合美国人的审美观,也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这让我的身份认同更加混乱。

6

我到底是谁?

作为一名美国华裔女性,我能对号入座的刻板印象并不多:我不是虎妈、母夜叉(原文dragon Lady,尤指东方冷酷无情、爱寻衅滋事的有权势的女人),也不是温顺的中国娃娃。我车技很好,但数学很差。高中时的微积分考试,我考过1分;大学时的行为统计学,我差一点要补修。中文我能听会说,但让我有点分裂的是,我不会读和写。

我不是有意背叛我的遗传基因,同时我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种族而被孤立、被归为异类或被赋予特别的性的吸引力。今天,我不再为亚裔身份感到羞愧,而是羞愧自己曾经屈从于压力,为了融入美国而拒绝自己的民族文化。

我想讲出我的经历,鼓励大家也这么做。我们需要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样下一代和他们的下一代有一天就能够有底气并包容他们的民族文化。

-推荐我们另一个不错的公号-

最真实的日本经历,道尽日本好与坏,

最真切的日本感悟,说尽日本是与非。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

正在用亲历亲记,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