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迅速把目光聚焦到东北亚的这个半岛上。

6月28日,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我军是否要出兵,主席心里有一个“底”。

这个“底”就是绝不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

主席说:“美帝国主义如果干涉,不过三八线,我们不管,如果过三八线,我们一定过去打。”

美帝显然低估计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决心,对我们的警告置若罔闻,嗤之以鼻。

10月1日,麦克阿瑟悍然命令南朝鲜军队越过了“三八线”向北进攻。

为了将美帝侵我之患消除于国门之外,主席决定兵渡鸭绿江。

这是一个需要有战略胆识和气魄的决策,也是一个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的决策。

对于美帝军事的长处和短处,主席做了认真分析,概括起来,是“一长三短”。

一个长处:铁多。

三个短处:第一,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第二,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第三,战斗力太弱。

当然,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而且兵凶战危,主席对战争的艰巨性也是有充分考量的。

1950年,美国钢产量八千七百七十二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二千八百亿美元。

而我国同年的钢产量只有六十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一百亿美元。

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

但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嚣张气焰咄咄迫人,中国人民要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和平,就必须亮剑。

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打惯了仗的,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出兵援朝,万分火急,主席打算“请彭老总出马”。

朱老总首先表示同意。

彭老总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他正在忙于制订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计划,接到调令,赶紧上飞机返京。

主席对彭老总说:“我们的意见,出兵援朝这担子还得你来挑。”

彭德怀坚定地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主席感慨地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在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彭德怀说了自己的看法: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10月7日晚上,主席特设家宴为彭老总壮行。

主席家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书房兼办公室、客厅的菊香书屋内举行,在场的只有三个人:主席、彭老总、主席的长子岸英。

彭老总看着岸英,笑着说:“岸英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真快啊!”

岸英说道:“彭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老总赞许地答道:“好,有勇气。你这位参加过二战,打败过希特勒的坦克中尉,人不大,现代化作战经验还是蛮丰富的嘛!”

岸英上过苏联的士官学校、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还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当上了苏联红军坦克兵中尉,一直攻到柏林,现代化作战经验的确丰富。

主席指着岸英对彭老总说:“我这儿子不想在工厂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早就交上了请战书,要我批准,我没有这个权利,你是司令员,你看要不要这个兵?”

主席家为革命已经付出了杨开慧、毛泽覃、毛泽民、毛泽建、毛楚雄等五位至爱亲人的宝贵生命,老总怎么忍心再让岸英再去朝鲜冒险呢?他狠心拒绝了岸英的请求,说:不行,去朝鲜有危险,美国飞机到处轰炸,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

岸英当然知道上战场是有危险的,但他还是恳求说:“彭叔叔,你就让我去嘛。”

主席对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笑着说:“德怀,你就收下他吧!他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要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啊!”

其实,就算岸英没有主动请战,主席也是打算把他推荐给彭老总,让彭老总带他入朝的。

时任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后来是这样回忆的:“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确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先确定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俄文翻译的张伯衡同志,但当时张已担任军委外文处处长。由于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北京,张伯衡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又挑选了一名年轻的新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同志提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应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我立即向主席请求怎么办。主席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就这样,毛岸英就随彭总一起入朝了。”

也就是说,岸英加入志愿军,是主席和岸英父子两代人共同的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美军在朝鲜战场大量投入了一种变态大杀器——凝固汽油弹。

这种凝固汽油弹,美军曾在1945年3月9日对日投放过,造成10万人伤亡和39平方公里城市被烧毁。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使用了加强版的M-47型凝固汽油弹。

这是一种化学炸弹,可以填充橡胶和汽油混合物成为凝固汽油弹,也可以填充芥子气成为毒气弹,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杀伤力惊人。

2000年3月21日,朝鲜外交部发表了一份备忘录,指出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各种飞机投掷凝固汽油炸弹总计超过了60万吨,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投掷16万吨凝固汽油弹的3.7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资损伤。

岸英在入朝后的第37天,就遭到上了这种凝固汽油炸弹的轰炸,壮烈牺牲。

彭老总初闻噩耗,几乎站立不稳。

良久,他才喃喃说道:“岸英牺牲了,牺牲了。”“岸英是向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岸英牺牲了,我怎么向主席交代?”

那天,老总没有吃中午饭,也没有吃晚饭,他失魂落魄,思考了很久很久,才以志愿军司令部名义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电文如下: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收到电报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茫然失措地把电报交给总理。

总理看了电报,也吓了一大跳。

他放下电报,思索了好一会儿,才拨通了刘少奇和朱老总的电话。

两人很快就到了总理办公室。

大家考虑到主席仍在带病指导抗美援朝战争,商议把事情先隐瞒下来。

总理于是在电报上批“刘(少奇)、朱(德):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

直到1951年1月2日,第一次战役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总理才交代叶子龙把志司电报送给主席,他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

叶子龙在《叶子龙回忆录》一书中回忆当年的细节,他是这么写的:“我拿着电报走进毛主席办公室,他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我小声叫了一声‘主席’,然后把电报交给他……毛主席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脸色非常难看。他向我摆了摆手说:‘战争么!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这个时候,毛岸英已经牺牲38天了。

1951年2月,彭老总从朝鲜回京述职,亲自向主席汇报了此事,并做了检讨,他说:“主席,你把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我请求处分!”

主席没有说话,而是把目光移向窗外已经萧条的柳枝,良久,缓缓地背诵起《枯枝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沧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然后,他扭转头,凝视着彭老总,沉痛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责任。你要回去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那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主席的话,让在场的人纷纷掉泪,彭老总更是泪雨滂沱。

1951年春夏之交,主席在湖南一师的老同学周世钊问及此事,主席语气沉重地说:“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周世钊无言以对,只深愧自己的渺小。

毛岸英在入朝前夕告诉妻子刘思齐,说自己是“出差”了。

刘思齐除了在1950年11收到过丈夫的一封信后,再也没有丈夫的音讯了。

刘思齐回忆说:“后来很长时间收不到岸英的来信了,我想到他说过收不到信不要着急,所以心里一直很踏实。”“大概1952年的时候,有一天,侯波突然给了我一张毛岸英戴着朝鲜人民军军帽的照片,我一下子呆住了,就像雷打的一样。毫无疑问,岸英到前方去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么长时间没有来信,一定有什么事。从那时起,我心里直打鼓。看到主席,我又不好问,他也对我从来不谈这些事。”

主席自己当然难过,但为了让儿媳刘思齐有思想准备,他竭力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有意无意地说一些干革命就会有牺牲的大道理。

刘思齐敏锐地感到了一种不好,她回忆说:“我记得夏天的一天,在主席的办公室里,我问他:爸爸,岸英好长时间没有来信,出差后就来过一封信,是怎么回事?主席说:他已经不在了,牺牲了……”

当时的刘思齐恍若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失声痛哭。

哭声惊动了总理,他急急忙忙赶过来,无意中碰到毛主席的手,非常冰凉。

总理劝阻刘思齐说:“思齐,好孩子,你别哭了,你爸爸的手都冰凉了,他也悲痛难过啊!”

关于毛岸英的遗体的安葬问题,1954年12月24日,解放军总干部拟一电稿,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北京安葬。

彭老总从大局考虑,他给总理写信建议:我意即埋在朝北,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经过,不愧为毛主席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似此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其他死难烈士亦无异议。

12月25日,总理在彭老总的信上批道:“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另拟复电。”

主席也同意彭老总的意见,并指出: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

中央采纳了彭老总的建议,决定将毛岸英的遗体移葬于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时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刘思齐、邵华后来曾提出过“迎岸英回家”的请求,主席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话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

似乎,主席把自己的一腔心血都倾注给了党和国家,他是无暇顾及太多的私情了。

但是,1976年深秋,中央警卫局在清理主席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打开一看,所有人都泪崩了:里面装的是毛主席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

这些衣物,陪伴了主席整整25个春秋!

这25年里,主席搬迁过五次住址,很难想象,他是怎样瞒过所有的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这些衣物的!

看到这些衣物,人们才知道,主席把丧子之痛埋得这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