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影视剧的影响,康熙年间的周培公开始被人们关注,在人们的印象中他的形象是比较高大的。为康熙平息三藩之乱立下大功,可谓是战功赫赫,被誉为大清第一谋臣。人们时常为他的足智多谋惊叹,然而也为他被“处死”盛京感到可惜,但影视剧从来都很少有真正的历史。历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如此厉害吗?他跟三藩之乱有什么关系?又真的被“处死”在盛京?

翻遍史书,鲜有周培公的记载,少有的部分也是附在《图海传》之后,以及《湖北诗征传略》。且与三藩之乱的有关片段,除此之外,个别史书只有零星提及。这位在传说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臣,或许并不如人们所想那般,只是个有点作为的历史过客而已。周培公,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逝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来他的生平确实令人唏嘘,幼年丧父,过着贫苦的生活。十岁那年李自成进攻荆郢间,母亲孙夫人又殉难身亡,一个落魄无依的孩童生活过得如何可想而知。长大都是很勉强的事,但他比较努力,当上了州卒小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得以依附权贵,并跟随其入京进入内阁担任文案参谋等事务的内阁供奉之职。

他所依靠的这位权贵便是大学士黄锡衮,这可是周培公的贵人,正是有了他周培公才能留名青史。事情要从三藩之乱说起,清朝初年,因为清朝统治者的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份。故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封靖南王镇守福建,他去世后,又由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接连接任。以上三方势力也就是三藩,他们在各自镇守的省份权利很大,远超当地官员。且这三方互相通气,广布党羽,实际上已成为割据势力。这便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三藩想要除清廷自立,清廷也想要撤销三藩。在这种矛盾下,康熙十三年(1674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了三藩之乱。

并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吴三桂想要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连成一片。康熙看清了他的意图,遂派出大学士黄锡衮前往江西、浙江等地阻击吴军,周培公随着黄锡衮一同前去。陕甘地区是西北边防重地,又离京城非常近,故王辅臣的叛军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培公在平定王叛军中,确实出过力,他有一个老乡在王辅臣的队伍之中。这位老乡并不想谋反,却难以抽身,只好想着劝王辅臣一同归顺。王辅臣呢有些举棋不定,毕竟他本身就是高官厚禄,跟着谋反真的有必要吗?老乡一看他犹豫,便将情况透露给了周培公,周培公听了觉得可以试着劝降上报给了图海以及康熙。

康熙得知后认为可行,这才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让他携带诏书,前去招抚王辅臣,王辅臣同意了招抚。这样来看周培公确实有功,可他这功的前提是有同乡的告知、康熙的宽容,并不在他一人身上。说他是平定三藩之乱的大功臣,还是有点言过其实的,再有一个王辅臣并不能代表三藩。

王辅臣只是一时脑热,并无取代清廷之心,他的军队其实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后来真正平定三藩之乱的五年中,周培公再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纯粹是个打酱油的。至于平定察哈尔叛乱、绘制《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别人的功劳,被处死在盛京更是子虚乌有,周培公与康熙的关系因为平定王辅臣一事一直很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立了功,朝廷论功行赏时,周培公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为他的母亲请旌,于是康熙追封其母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追封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又亲自为他的母亲撰写祭文。皇帝亲写祭文,可见其关系,后来又被任命为盛京都督。

盛京是清廷的陪都,又是起家之地,很受重视。这样一个地方,怎么可能是流放,如果不是信任还不一定能担任都督。“处死”更不可能了,如果是处死,又何必选在盛京?也并非被排挤郁郁寡欢,而是他自己年纪到了,或身体不行了去世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