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23岁的女生陈施君遇害之后,该校副院长王某新居然称:“这起事件,宁波工程学院是最大受害者”!难道这就是“饿死事小,兹事体大”?人死了事小,学校的名声坏了事大?王某新是在聊天群中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原话是:“这是一起刑事案件,已经进入法律程序,没有一个人会阻止依法处理这事。我个人认为,这起事件宁波工程学院是最大受害者,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说我们学校不好。”

陈施君尸骨未寒,王某新作为尊长师者,竟然本末倒置,避重就轻,将学校的声誉说得比人命还重要,这是以人为本吗?这还是人说的话吗?照你的意思,此事压根就不应该报道出来,悄悄处理掉就好?

其实,该校的一篇论文也反映了学校对待外教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3月,宁波工程学院两名老师就发表了一篇论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校外教管理探索》。论文阐述了在“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到中国工作的外专外教数量激增”的背景下,如何对大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价值观的外教进行管理。

作者倾向于“以外教为主,用包融精神解决彼此文化冲突”,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一是加强跨文化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像老师关心学生一样掌握外教的心理活动。

二是利用文化相容策略,打造近似的文化交流环境。主要是指给外教组织各种文娱休闲活动,如万圣节Party,圣诞节晚会,感恩节茶话会等,同时让外教参加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三是利用历史文化活动激发外教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四是以“谈心”的方式分享文化冲突,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五是通过校园活动,培养外教的归属感。

看来,这篇论文对各大高校都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各大高校也在用实际行动践行。

融合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必须遵守国内的法律和道德红线。米国是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国家,多元文化冲突在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老米也尊重各自的文化习俗,可是,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不管你是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必须遵守他的法律,否则,就算你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照样是用双膝压住你的脖子给你戴上手铐,更别说来迁就你了。至今记起下面这段话,仍然觉得振聋发聩:

“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这里要说的是,论文的作者能预先发现问题是好的,只是解决方案欠妥,这里也并非断章取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