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在国际海运天价运费的背景下,班轮公司被指责“背弃”新签订的合同,以追求更有利可图的高端业务。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据外媒报道,有证据表明,一些班轮公司拒绝履行与货主在合同中签订的最少货运量约定(MQC)。这迫使货主不得不以更高的运价去运输一部分的货物,并且还需支付额外的附加费用。

6月18日,根据LinkedIn对托运人和无船承运人 (NVOCC) 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周内,班轮公司和客户的关系显著恶化。

一家在美国设有办事处的英国NVOCC表示,班轮公司现在正在主导亚洲市场,并能够“随意决定船上的货物”。他补充道:“尽管已经签订了合同,但我们现在仍然很被动的只能听从航运公司的报价。”

另一个NVOCC表示,“我们不再感觉自己是顾客,而更像是‘被踩在脚底下’”。

货主苦不堪言

一方面,货主正在面临新一轮运价上涨和拥堵附加费考验。最新一期波罗的海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FBX)显示:从亚洲至北欧的即期费率保持在每40英尺11,068美元,而到地中海的即期费率上升了4%,达到11,082美元;在跨太平洋板块,亚洲至北美西海岸上涨了7%,至每40英尺6,588美元,亚洲至北美东海岸上涨了11%,每40英尺9,803美元;在大西洋板块,过去三个月内,从北欧到北美东海岸的跨大西洋运费已经上涨了140%,达到每40英尺5,193美元。除了创纪录的高运费外,班轮公司还要求货主支付每箱高达5,000美元的附加费,以确保货物的按时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北欧进口商和零售商也在遭受供应链中断和海运费用飙升的困扰。

Blue Alpha Capital的最新报告显示,5月份美国前十大集装箱港口的进口量同比增长 52%,较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增长了26%。

美国Jon Monroe Consultancy的顾问Jon Monroe表示:“我们需要放缓进口,以寻求喘息的机会。全世界都在谈论航运热,但有高峰,就有低谷。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期的激增。”

美国最大的家装零售商家Home Depot上周宣布,将自己租船往返于亚洲和美国西海岸(详见此前报道《货主做船东,跨界能成功?》一文)。Monroe猜测,其他零售协会可能也在考虑效仿。同时表示,“费率上升,服务却在下降。货主的合同没有得到履行,但仍支付着高额费率,这让他们感到沮丧。” 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2021年5月,班轮公司的准班率从去年同期的60-70%下降至20-30%。

表1 班轮公司准班率情况

船公司心里也苦

面对业界对承运人不断的控诉,船公司也表示自己非常冤枉。

首先,运价暴涨并非航运公司故意控制运力所导致。自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国际航运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航运公司也遭受包括目的港封港、托运人弃货、集装箱设备短缺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虽然国内外生产力已经逐渐恢复,但受到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的影响,运输服务仍会出现阶段性的中断。根据project44数据显示,疫情导致298艘总运力超过300万标箱的集装箱船不能停靠盐田港。

其次,在2020年之前航运业的不景气是有目共睹的,很多船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甚至最终宣告破产,而现在市场需求回暖,航运公司进行补偿性涨价,这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市场行为。阳明海运在2012年至2018年七年期间,累计亏损高达10亿美元。中远海控在2009年巨亏74.68亿元,虽然2010年扭亏盈利67.85亿元,但随后两年巨亏了200多亿元,并且在2016年再次亏损99亿元。除业绩惨淡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公司被迫倒闭。例如,在2015年由于国际航运市场的不景气,韩进海运、中国大连威兰德航运公司和丹麦船公司Copenship等全球航运公司接连宣告破产。

最后,运价的变化受海运市场供需的驱动。随着新冠疫情的进一步控制,整个市场需求暴增,但空箱紧缺的问题严重,集装箱设备供应不足,因此造成海运费进一步上涨。

航运市场正处于不稳定状态,集装箱海运价格的走势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货主作为消费者,面对海运运价早已超过其实际价值,理应积极为自身利益发声。但是,班轮公司面对“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希望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这在任何市场上都是合乎情理的。短期内航运市场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运费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货主与船公司之间一方面即是合作关系,面对疫情需要共同携手顺利出货;另一方面,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不免相互攻讦,而上述情况的缓解,只能有赖于疫情早日结束,全球航运市场能够尽快恢复稳定,供应链实现畅通,这或许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