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本书《安静,就是力量》产生兴趣,是因为先看过了作者Susan Cain的TED演讲,这段也是Bill Gates最喜欢的演讲之一。Susan提到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外向为主,把内向当成一种症状来矫正,却很容易忽视了内向特质的美好和存在的必要。

跟作者一样,我毫无疑问地是一位内向者,我喜欢独处,也喜欢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聆听别人的讨论对话。无论在学生时期或迈入职场之后,教授或上司这类的评语总是会出现:「安静、话不多、表达的积极度不够」。

也因为这些评语,我试过很多方法调整自己,但总是没办法真的变「外向」。所以会挑选这本书来读,是因为我想问:「真的需要改变自己内向的个性吗?」

这本书适合谁

Susan提到,据研究数据的资料,社会上大约有接近半数的人是「内向者」,其中还包含为了因应社会期待,调整自己变得更外向的「伪外向者」。

这本书适合内向者阅读,可以认识自己的内向特质,建立信心忠于自己,但为了成就更大的目标,也要适时打破常规采取主动、外向的行为。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适合外向者阅读,挖掘平常不多话的内向者们,背后潜在的创造力和缜密的计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在说什么

1.外向成为主流的迷思

因为工业化、都市化的演变,人群之间的竞争行为,造成外向特质的人更容易崭露头角。社会普遍认为具社交能力、有个人魅力、在镁光灯下如鱼得水的人,具备更好的成功特质。

相反的,喜欢安静的环境、向往一个人的独处、比较不善于表达、容易对社交疲乏的内向特质,则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对成功人士的期待。

虽然Susan举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具备沉着、谦逊、低调保守的内向特质。但她仍感叹道,现代追求功利的「个性文化」跟传统「品德文化」之间的消长,也是造成外向特质胜出的原因之一。我最尊敬的指数基金之父John Bogle也多次在他的著作《够了》之中,抨击现代企业普遍功利太多、人品太少的现象。

2.内外向特质是天生的

书中写道,透过科学实验,观察婴儿时期对外界刺激容易「高度反应」的预测将来是内向者,反之则是外向者。实验预测的结果,到这些婴儿长大时获得了验证,高度反应或低度反映性格的印记,到了成人阶段依然不会消失

尽管内外向特质是与生俱来的,但无论求学或职场阶段,仍有许多声音要求我们要活泼外向、能言善道、融入团体生活。Susan说的这句话切中我心,内向不是病,它只是一种特质。

Don't think of introversion as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cured.
内向不是什么需要被治疗的东西。

3.避免新团体迷思

书中分析现代企业向往着一种推崇团体讨论、开放办公空间的思维,但这种方式适合外向者尽情表现,却是大多数内向者不喜欢的情境。书中列举许多例子,说明内向者最有创造力生产力的时刻,往往是远离群体而能够独立思考的当下。

Susan给职场经理人一个团体脑力激荡的建议,对我来说非常受用,因为我也曾经采取错的方法而得不到什么有建设性的点子。

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时,请每个人用电子邮件或是单独写下自己的想法,而不要让大家看到别人的答案,务必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的想法。面对面沟通很重要,可以建立信任感,只不过群体的互动不可避免会压抑创意发挥的机会。

4.内向者应该忠于自己、但也要择时突破常规

Susan鼓励内向者们忠于自己本性,若想放慢步调办事、独立作业、深刻钻研,就要坚持这样的方式。

但是人的性格并不是非黑即白,内外向反而更像光谱两端之间,我们会因为不同时刻外在环境和内心想法的差异,而动态地座落在光谱中的区间。书中提到:

根据「自由性格论」,我们天生及文化的环境,会造就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如内向与否,但我们可以为了达成「个人核心志业」,而改变或演出不同的性格。

以下是我的反刍思考,回忆自己在职场历练中,曾经打破自己常规,在领导、演讲、沟通所做出的改变和建议。

给内向者的3个职场建议

1.内向者如何在小组活动时担任领导人

关键在于:可以内向但不要害羞

书中Susan提到,现在的学校和各类课程,大多采用小组模式。例如30人的课堂拆成4个小组上课,7到8个组员聚在一桌。这是大部分内向者的恶梦,也曾经是我的。以下提供一个我自己的实际操作,如何克服内向少话的弱点,转而成为领导的角色。

今年4月,公司安排给即将进行招聘的主管,一个全天的课程:「招募与面试训练」。想当然也是一个分组上课的情境,每桌7个人。桌上放了一叠纸和白板笔,讲师也预告了会采取分组发表的方式进行整天的讨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侃侃而谈,也不会带气氛活络场面,所以我选择做了一件事。

开始进行分组讨论时,我主动拿了纸和笔,告诉大家今天我负责「记录」,所有人可以尽情发言。接着,大家很有默契地轮流发表心得,每个人讲完的时候,我会跟着「复述一遍」,然后才记录到纸上。这么做有个好处,可以从容地聆听,再把消化后的资讯汇整于纸上。

其次,课堂中我也勤做笔记,以便在每个小组讨论的汇整阶段,补充一些大家漏掉的资讯和细节。由于我掌握了最后汇整的动作,所以看似有主导权的感觉,但说实话我只是在帮大家整理心得。甚至有好几个主题比较难表达,大家反而会推派我代表小组发言。

傍晚课堂结束后,主管们各自收拾散场时,讲师特别走过来对我说:「谢谢你很专心上课跟做笔记,而且还帮忙带动讨论」。上课上到被老师感谢还真的是头一遭,但也验证了这个做法的可行性很高。回到前面说过的,可以内向但不要害羞。Susan是这么定义两者的差异:

内向者也未必是害羞的人。害羞的定义是害怕羞辱,害怕社会一般人对自己不认同。然而内向只是喜欢「刺激程度不要太强」的环境而已。害羞必定很痛苦,内向则不会。

总结我的建议是:「你不需要表现地很外向很会讲,但要懂得主动创造机会,让你有空间先聆听,消化后再慢慢讲」。

2.内向者如何准备公开演讲

关键在于:脱离舒适圈且过分充足的准备

公开演说无疑是内向者的头号大敌。无论是20人的会议室,或是挤满200人以上的演讲厅,都足以成为恐怖的场景让内向者冷汗直流。

进入职场以来,从工程师晋升到主管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参与各种竞赛发表、教育训练、校园招募,都会面对到大量的观众。我自己克服演说恐惧的方法,跟书中提到内向者需要刻意练习很类似,我称之为「过分充足的准备」。

我准备演说的方法是:先撰写大纲、填入逐字稿、反覆背诵、讲给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听。不只要做到背诵流畅,而是要滚瓜烂熟,练习到几乎靠潜意识就可以顺利演说。

当初为了一场比赛发表,还特别找来《跟TED学表达,让世界记住你》这本书研读,学习如何建构出有新鲜感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再把故事内容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反覆地背诵做到一字不漏的程度。

进入公司的头3到4年,面对这种场合我总是如履薄冰地提前准备。正式上场时,虽然离流畅的演说还有段距离,但至少能平心静气地说完该表达的内容。

到现在,我还是会保留大场合发表前,先做充足准备的习惯。也因为渐渐地建立起信心,以及多次刻意练习的经验,公开演说已经不再是罩门。

美国前总统夫人的回忆录《成为这样的我:蜜雪儿‧欧巴马》里,提到一句流传于黑人族群的俗谚,感叹道种族差异的艰辛:

You've got to be twice as good to get half as far.
你得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半的成效。

对照到内向者准备公开演讲所要付出的心力,真是再贴切也不过。

3.内向者如何跟上司沟通

关键在于:先文字、后交谈

我也曾经历内向的职场新鲜人共同的苦恼,很难直接对上司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尤其若没有充分的准备,内向者无法在即兴对话的时候,像外向者那般神色自若、滔滔不绝。

我自己综合多年来的经验,有一套方法很适合内向者使用。主动向上司沟通前,都先准备「一页」精简的投影片或一段文字,善用5W1H法、前后差异比较法、优胜劣败比较法,构思好你的诉求和重点。

被动地被上司提问或刁难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不要随便回答,也不要当下争执(这可不是内向的强项)。宁可争取时间和空间,先准备好文字内容,然后才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

无论先寄给上司预览或者直接开投影片跟上司沟通,都因为自己有预先思考和准备,所以会更有信心和把握。重点在于透过准备,发挥内向者善于独立思考、缜密规划的优势

如同以下Susan对内向者的侧写:「内向者听得多讲得少,并且比较容易从写作而不是从对话中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不喜欢冲突。他们很讨厌闲谈瞎扯,但是喜欢有意义的讨论」。「先文字、后交谈」这个方法可以让你避开短处,善用长处。

We have two ears and one mouth and we should use them proportionally.
我们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用来多听少说。

虽然曾被调侃「怎么常常看你在做投影片」,但我认为要达到成功沟通的目标,使用的方法只是因应自身个性的所产生的手段而已。

这个方式不尽然每次都会成功,但对于不擅表达和临场发挥的内向者而言,已经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沟通成功的机率。而且透过反覆多次的练习,还可以透过准备的文字和投影片,找出每次沟通成功、失败的差异和原因,对下一次的准备进行叠代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读完这本《安静,就是力量》,对于我自己提出的问题:「真的需要改变自己内向的个性吗?」,我现在会这么回答:「肯定且忠于自己的内向特质,但为了核心信念和志业,必须主动学习并运用舒适圈以外的技巧。」

最后节录书中一段话,勉励内向的自己和读者们,用一种叫做安静的语言,滔滔不绝而且辩才无碍:

生活的秘诀就是把自己放在正确的舞台上。有些人就是要站到百老汇的聚光灯下面,但也有些人适合在书桌的台灯下。善用你天生的能力,毅力、专注力、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观察力,用在你喜爱的工作上。用来解决问题、创造艺术、进行深度思考。

你是外向还是内向的人呢?欢迎留言交流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