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庄四村是仇庄村、大仇村、西小仇村和东小仇村的统称,东小仇村是原东小仇镇政府所在地。

仇庄四村的名字自金朝始,陆续在地方史料中出现。但在明代的史料中,仇庄四村归于不同的乡。

按照孟州当地人的习惯叫法,这个字在这里读qiu,不读chou。因此,乾隆年间冯敏昌编写的《孟县志·村镇》中把这四个村庄分别称为:太平乡西北路永康里东小球村,永安里西小球村,永盛里大球村和邱庄”。

从孟州地图来看,这四个村相互靠连很近。仅从地理方位和地理关系来说,这四个村就应有一定的相联关系,当地有一个有趣的历史传说也是这样描述的。

相传,五代后晋仇王犯罪被贬至孟州河阳县仇村这个地方充军,跟随仇王一起被贬来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子成年后,仇王给三个儿子在自己居住地的近旁分别修建了宅院。后来,不断有人在仇王父子居住地的附近建房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当地人就按照仇王的爵位名号来命名了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仇王居住的村名仇庄村,大儿子居住的村名大仇,二儿子居住的村名东小仇,三儿子居住的村名西小仇。

至于仇王姓氏名谁,现在早已无人知晓。当然,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也已无从考证,因为在旧、新《五代史》中并没有记载有这么一位被封为仇王爵位的王爷。不过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刘敬叔《异苑》卷五中,却记载某地有一座仇王庙:“余杭县(今浙江杭州西)有仇王庙,由来多神异。”但仇王究竟是谁,那朝那代,是何方神圣,并没能说明白。中国四大著名神话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中也记载有一位仇王,不过后人考证此中的“仇王”是由“秀王”演化而来的。孟州的仇庄四村的名字在金代的文献中就已出现,也应是孟州比较古老的村镇名,距今至少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发现的史料中第一次提到的是小仇村这个名称的是金朝(1115年—1234年)。

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的《太原王氏墓记》上记载:“王氏之先本青州人也,世有隐德,以农为业,当唐未年,巢寇作囗,互相侵扰,不能安土,因以避地,徙家西来至孟河之阳西北隅小仇村,卜以居焉,后为河阳民。……初娶大仇村尹氏,生子一人。”从这段文字,小仇村应该是唐代就已有村庄名。中国村庄名称基本是始于唐代,如果这样算,孟州就又多了1个千年古村落。

东小仇村和西小仇村也是金代就有这两村名。

金大安四年(1212年)的《李氏墓表》上记载:“乃祖者孟州河阳县东小仇村人氏。……女囗囗定与西许马氏;小女赛赛定与西小仇王氏。”

由以上史料可证,仇庄四村至少在金代就已成村,即使我们不把这个四个村的来历上推至唐代,就是按金代1115年建国算起,仇庄四村也有八、九百年的历史,这也相当了不起。

进入元代,记载仇庄四村名称的史料就更多。到了明代,地方史志的编写工作受到朝廷的格外重视,对各地的村镇名称的记载也更系统、更规范。正德年间编写的《怀庆府志·孟县乡村》记载:“太平乡,凡八里,所管三十九村:仇庄村在县西北十五里、小仇村在县西北十五里”。而大仇村却属于另外一个乡“永安乡,凡八里,所管三十七村,大仇村在县西北十六里”

在《怀庆府志》的记载中有仇庄四村中的的两个村名,没有东小仇村和西小仇村,却多出了一个小仇村。这种情况应该是在明代东小仇村和西小仇村应是小仇村的两个自然村,还没有单独正式成为村庄,所以在官方的村庄统计表中还只能统称小仇村。

清康熙年间乔腾凤编写的《孟县志》村镇名中记载:“太平乡永盛里仇庄村、大仇村、东小仇村和西小仇村”。说明清之后已不见了小仇村,小仇村分为东小仇村和西小仇村,开始独立建村。

清乾隆年间冯敏昌编写的《孟县志》村镇名中记载:“太平乡永盛里球庄村、大球村、东小球村和西小球村。”甚至在有的章节中把“球”字写成“裘”字。可能是冯先生没搞清楚孟县当地人的口音,还可能是冯先生没弄明白这个村的传说来历,仅按读音写字,把qiu音的“仇”字,写成了qiu音的“球”字。而后负责校对的人员也没能看出其中的错误而造成出现白字的现象。我认为,“球”字本来就不是“仇”字的别体字,关于这个没必要做出玄之又玄的解读。

中华民国、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仇庄四村属四区;1956年属槐树乡;1958年属槐树公社,分别建立仇庄大队、大仇村大队、东小仇大队和西小仇大队;1973年四个村划入新成立的东小亿公社,1983年社改乡,大队改为村委会;2005年11月东小仇镇的部分村庄与赵和镇的合并,仇庄四村划归赵和镇管辖。

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多次写到“某地属某区”,有先生打电话询问孟县的区是什么时候开始?是以什么原则划分的?区是什么时间结束的?

孟县实行区制管理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区是由局演化过来的。

民国初年,孟县属河南省豫北道,后改为河北道。全县设6个自治局,局下设乡镇,全县共170个乡镇,实行乡镇制。民国十年(1921年),改局为区,把6个局改为中区、东区、西区、北区、西北区5个区,县城及附近各村设为城市区,区下设镇。民国十九年(1930年),根据民国政府政令,孟县政府重新对行政区进行划分,中区与城市区合并,并将中区西部划开,成为第六区。这就是孟县历史上六个区的来历和划分情况。

民国20年,民国政府开始对乡村管理实行区乡制,改村为乡,改市为镇。第一区7镇33乡(相当现在四个办事处大部分村),第二区8镇33乡(相当现在南庄镇和化工镇大部分各村),第三区6镇23乡(相当现在谷旦镇和城伯镇大部分村),第四区4镇23乡(相当现在赵和镇和槐树乡大部分村);第五区1镇21乡(相当现在洛阳吉利区各村和原石庄乡部分村),第六区3镇20乡(相当现在西虢镇和河雍街道办事处部分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孟县政府曾将一区和二区、三区和四区、五区和六区分别合并,全县设三个区,不久,又恢复六个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行政管理仍然按照区划来进行,1953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乡镇管理,撤销了区这一级的行政区划管理设置。

从仇庄四村设立到一同划归四区这一段所经历的历史,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还不是很清晰,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仇庄四村作为孟州古老村庄,存在了一千多年,一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故事,寻找更新更真实的资料,进一步地挖掘和整理是每一位文史爱好者的责任,只有这样孟州的历史才能更完整更丰满,孟州文化也将最终展现出更亮丽的风景。

作 者 简 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王萌雨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