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一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小调,是多少人心中忘不掉的回忆。曾经的沂蒙山,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沂蒙山区却一直给人的印象是,革命老区,风景虽好,但贫困也是这里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初期,沂蒙山区还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印象停留在脑海里。6月初,记者来到沂蒙山区腹地,位于蒙山之阴的蒙阴县,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关系到解放战争前途命运的大战——孟良崮战役。初夏时节,行走在蒙山山区,贫穷落后早已不再,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除了发展现代农业让山区农民摆脱了贫困,打好“绿色生态”这张牌,更是让老区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据介绍,这些年,蒙阴县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既让山头绿起来,也让群众富起来,绘就了一幅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美起来的生态画卷。

生态致富带头人

位于蒙山北麓蒙阴县桃墟镇的百泉峪村,原名狼虎峪,曾经这里偏远、荒凉,村民常年温饱都难以解决,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靠扒山皮、卖资源维持生计,开山取石、乱砍滥伐将整个村破坏得千疮百孔。

村支部书记方国明上任后,从关停采石矿开始,带领群众治理矿坑、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探索走出了“靠山养山、栽树丰山”的新路子。很快,在方国明带领下,发展果园1600多亩,村民解决了温饱,收入从不足千元增加到5000多元。

温饱解决了,方国明又想着怎么把百泉峪这个偏僻小村搞出特色,让村民富起来。“我以前在外面开过饭店,所以就想着让村里开一些农家乐,把游客吸引到这儿来,带动村子的经济发展。”方国明对记者说。

说干就干,方国明带领着不到300名村民整山治水,修塘筑坝,同时,村“两委”研究出台农家乐补贴奖励办法。奈何村民怕担风险不买账,方国明便让青岛上班的女儿女婿回到家乡,带头开了第一家农家乐“古槐山庄”,当年就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看到了奔头,纷纷效仿,方国明也没有保留,把自己精心独创的百泉醉鸭、清水炖鹅等特色菜品“秘籍”拿出来给村民分享。

在他的带动下,百泉峪村已经经历了多次乡村旅游升级,如今,全村已发展38户农家乐,每户年纯收入20余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也带动了周边村庄150户农家乐的发展。

沿着百泉峪村自行修筑的柏油环山路行至高处俯瞰村庄,家家户户有着天蓝色屋顶的小洋楼,坐落于潺潺泉水之间,曾经的采石场,也变成了一家三星级酒店,目前正在扩建中,将原有的矿坑完美覆盖。

“保住绿水青山,就不愁没有金山银山。”方国明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百泉峪村所在的桃墟镇,是非常典型的生态农业乡镇,百泉峪村因为有了致富带头人方国明而搞起了乡村旅游,但这并非所有村庄都能复制。于是,近年来,桃墟镇充分发挥桃树种植的传统优势,发展起蜜桃产业,当地群众收入也是节节攀升。“现在人均种植桃树1.5亩,每亩年产值根据不同桃子品种,可以达到一到两万元,有些种桃大户,年收入过百万也不稀奇。”桃墟镇党委书记张宝华向记者介绍,“此外,我们还有板栗种植、长毛兔养殖等产业,可以说,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绝不比城里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野先“疯”爱“做梦”

“从小到大,我遇到很多人都说我爱做梦,可是,我真就把这个梦做成了!”

桃墟镇安口村,47岁的吴西来热情地把记者迎进一片板栗树林,这是他承包的一片百年以上的老树林,在这里他打造了“树上村庄”“树上餐厅”。坐在树下的板凳,说起他的创业故事。

“小的时候,我们这儿是真穷啊,人们说的老区穷,我小时候感触可深了。我记得就我上小学的时候吧,我的梦想就是过年能吃上一顿带肉的饺子。”吴西来回忆说,“出村的路都是不到一米宽的土路,赶上下雨下雪,就别想出门了。至于自家山地产的山货,只能隔三差五镇上有集才能卖一点,或者换粮食,别提多苦了。”

到了1997年,吴西来二十来岁,在家待着不是个事,他就跑到蒙阴县交警队办的驾校去学车。在这儿,他成了别人取笑的对象。“那时候,学车的人要么家里有点关系,能去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开个车,或者就是几家亲戚朋友凑钱跑运输。我那时候愣乎乎的,别人问我学了车要干啥,我说以后要买小车自己开。”一下子,吴西来成了驾校里的名人,人人笑他是个爱做梦的小伙子。

然而,20多年过去了,沂蒙山区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户户通硬化路,家里有小汽车的村里人越来越多,当年嘲笑吴西来的人,也许想不到吴西来的梦越做越大,做成了“大老板”。

2000年,吴西来别出心裁地在产量低的老龄栗树上建起“树上餐厅”,独特的就餐体验吸引了大批游客。随着“树上餐厅”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吴西来又办起了民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去年我们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营业额达到1000多万元。”逢节假日游客多的时候,吴西来还会从周边村子雇佣几十名村民帮忙,每人每天工资有15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办起农家乐,吸纳当地百余名闲散劳动力就业,安口村成为临沂市、蒙阴县发展乡村游的“明星村”。

“过去我也尝过穷的滋味,所以我觉得我把生意做大了,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如今,吴西来不仅会优先雇佣周边的贫困户来“树上村庄”务工,还会定期慰问、帮助家中无劳力的低保户、孤寡老人。

2000年到现在,吴西来在山野之间坚持着,有坎坷,有收获。“他们都叫我山野先‘疯’,是疯子的疯,我坚持下来了,证明我‘疯’得有道理。我会一直把生态旅游这碗饭做好。”

山里巾帼创业者

1985年,当时只有24岁的陶云花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嫁到了当时有名的贫困村——蒙阴县垛庄镇黄姑庵村的自然村椿树沟,所谓的沟,真的就是蜿蜒大山里的一条山谷。这个自然村,一直到今天也还是16户村民、50多口人。

陶云花和老伴在自家的农家乐接待了记者。潺潺山泉从她家的院中流过,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板栗花香……

“那时候是真的穷啊,家里盖个房,得背着砖头、水泥进来,结婚后买个自行车,只能骑到村子下面一里多之外的地方,再扛着上来。要说那路,真就是一尺多宽。”回忆当年,陶云花的老伴贺庆中说,“家里就靠着山脚的一点薄田种点粮食,养点山羊,再时不时上山采点山货过活。”

就这么穷了快30年,2014年,陶云花两口子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那一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选取了椿树沟村的一户人家,将最正宗的山东煎饼与最接近自然的村子一起宣传了出去。游客慕名而来,政府为了方便游客,把柏油路修到了山上。“县里和镇上连续来人考察,鼓励我们办农家乐,前前后后给我们投入了20万元,这才有了今天的规模。”陶云花说。

陶云花的农家院没有围墙,游客随时随地能看到秀美的山林,随时随地能听到泉水叮咚。游客最多的时候,陶云花的农家院能接待100多人同时就餐、30人同时住宿。如今,儿子、儿媳都回到小院帮忙经营,这户山里人家的日子过得舒心极了。陶云花高兴地说:“年利润能达到20多万,我也有钱了,给儿媳妇和孙子都买了保险!以前一直怪我嫁了穷人家的姐姐们,现在也都特别羡慕我。这一切,真的要感谢我们的党,是他们给了我这好生活!”

陶云花说,椿树沟有原汁原味的好生态,有纯净的山泉,所以她要把特别原生态的乡村美食带给每一位游客。

在蒙阴县,像百泉峪、椿树沟这样的美丽村庄还有很多,像陶云花这样的乡村创业者也为数众多,而这些美丽村庄、乡村创业者靓起来、富起来的根源,就是蒙阴的好山好水。正如蒙阴县委书记王丽云所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富民的新增长点。“十四五”时期,蒙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全国知名高品质康养胜地等“五大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南接北融”,着力将蒙阴打造成为济南和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

(□《民生周刊》记者 郭梁 朱浩铨)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