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做足“生态+”“文旅+”文章,宿州市埇桥区引导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相融合。

埇桥区既是宿州主城区,也是个农业大区。该区耕地面积有260多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80万亩,玉米130万亩。

垒土为埇,架木为桥,始为埇桥,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该区曾是大泽乡起义的揭竿地、霸王别姬的发生地、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抗日将领彭雪枫将军战斗过的地方。

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埇桥区培育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文旅发展之路。

通过文旅搭建舞台,该区唱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戏。“从年初到现在,埇桥区旅游人次不低于300万。”接受本刊采访时,埇桥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君说,“带动名特农产品的销售,拉近了城乡居民的距离,给农民带来观念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符离大道周边景点大五柳风景区 图/张慈奎

从田园到乐园

伯牙文化广场、知音园、伯牙祠、樱花林、油菜花海、汾洪江生态园、民俗馆、蒙古包……永镇乡关湖村,处处皆景。

历史文化悠久,关湖村是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典故的发生地。每逢节假日,周边数十公里的城乡居民都会到这里赏美景、看大戏、品民俗。

过去的几年间,该村先后获评“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安徽省百家旅游(扶贫)示范村”等称号。

不仅拥有光鲜的名片,关湖村值得骄傲的是村民收入的逐年增长。据了解,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99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45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由5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80.37万元。

据永镇乡党委书记曾浩介绍,2017年以前,关湖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为探索农村致富新路径,该村将现代农业与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促进群众的增收致富。

如今,关湖村土地流转率接近100%。除了用于小麦良种繁育外,流转后的土地还种植经济作物,其中种植优质油菜1000亩、甜叶菊1.5万亩(含周边村),建设草莓大棚50亩。

以规模经营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的同时,该村还通过深加工提升价值。依托当地甜叶菊种植基地,该村可实现年加工甜叶菊5000吨、甜菊糖苷500吨,年产值1.2亿元;年产甜叶菊茶30吨,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关湖村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治理,探索出一条具有关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2019年开始,关湖村开始谋划挖掘村庄潜在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农文旅在深层次的融合,着力下好农业文化旅游一盘棋。

“不到3年时间,关湖村文旅产业已初具雏形,村民们建起了民宿,销售起了特色农产品,做起了旅游服务的相关生意。”曾浩说。

让群众参与其中

平时在家带孩子、种地的颜慧敏最近有了一份新工作—在埇桥区栏杆镇石相村的旅游景点做讲解员。通过培训,她已能熟练地向游客介绍景点和村庄的历史。

栏杆镇距城百里,坐落在栏杆山麓南下,傍临奎河,西临沃野,东依群山。这里曾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民团结勇斗日寇的传奇。仅栏杆镇石相村一带的抗日革命旧址,就有张爱萍将军三进石相村旧址、“六抗三支队”老寨山抗日游击队营房旧址、伤兵医院旧址、凤凰山股北区游击大队长徐明古烈士殉难处……

独具特色的农家产品、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底蕴深厚的乡村历史,成就了石相村乡村旅游的特色。据颜慧敏观察,过去的半年时间,她所在的景点已接待游客两万多人。“除了团队游客外,还有不少来自周围地区的散客。”

除了红色资源外,该村还有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石相村探索出一条农文旅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石相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徽宿运营负责人张健是见证人。他负责运营的民宿有6个房间可提供住宿,餐厅可提供60多人的用餐服务。他告诉记者,现在来石相村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长期以来,石相村为传统农业主产区,村民收入来源以种养殖业、生产加工业、外出务工为主。“随着文旅产业的兴起,当地的有机蔬菜、锦绣黄桃、栏杆牛肉等特色农副产品,都成了旅游商品。”张健说。

“让村中的群众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更多人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增加自己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从而在奔向美好生活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栏杆镇副镇长张海平说。

▲五柳村

从单日游到深度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的便是埇桥符离一带的景色。唐朝时,这里盛产符草。

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在这里拉开序幕;闵子骞祠、涉故台、东林草堂、扶疏亭、林探花府、九女坟,众多古迹在这里遗存;解放全中国,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此外,埇桥区拥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烧鸡之乡”等多张国家级名片。

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埇桥区是旅游资源大区。此外,该区是宿州市政府所在地,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居民众多。

如何将零散的景点串联起来?如何和周边特色景区抱团发展?如何推进“一日游”向“多日游”“深度游”转变?

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埇桥区除了规划建设了符离旅游生态大道、新汴河景观带两侧旅游项目外,还对中华孝文化园、白居易文化园等项目进行提升改造。

以符离大道为例,朱君向记者介绍起埇桥区的具体做法和思路。符离大道将以五柳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及符离、闵祠、小山口、大方寺、镇头寺等人文资源串联起来,它的开通激活了徐宿淮中央生态区旅游价值。

如今,双向八车道,共48.7公里的符离大道正式通车近两年。该大道全线途经五大旅游景区,含12个景点,均按4A级以上标准建设,全长46.8公里。为方便游客出行、丰富旅游体验,沿线设置了驿站、营地、观景台、休憩点等“慢游”设施。

为擦亮旅游名片,埇桥正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京沪杭3小时高铁旅游圈重要节点、皖苏鲁豫省际重要区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其中,符离大道为埇桥区打造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以农促旅、以旅带农

挖掘民间特色小吃、传统食品、赋予新的时代包装;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特色民居;依托现代农业,把农田变公园……

在此基础上,埇桥区还深挖“采摘+品尝”“垂钓+烹饪”“观赏+娱乐”等体验式、情景式旅游潜力,为游客提供家庭式服务、个性化服务。

行走在田间,游客如入世外桃源。

在“文旅+农业”方面,埇桥区重点打造培育了休闲观光农业。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做足农旅融合文章,走出一条以农业促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农业的产业发展新路。

为做热文旅,该区利用节、赛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不但有文艺演出,还有马戏演出、花海汉服秀、民俗踩街、烟花秀、摄影比赛、非遗及特色旅游农产品展销、乡村文旅发展论坛等活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旅游活动的举办,城乡消费得以拉动。除了剪纸、根雕技艺、面塑技艺、戏剧头盔技艺等非遗精品外,埇桥区还通过文旅活动展销地方特色农产业和地方名小吃。

为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埇桥区通过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从而把美丽乡村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景点和休闲驿站。朱君介绍,“十四五”期间,埇桥区除了创建20个A级旅游示范村镇外,还将重点发展符离大道文旅产业带,建设五柳片区、龙顶山片区、顺河乾山片区、栏杆老海寺片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宿州野生动物园创建4A级风景区、符离烧鸡文化产业园、埇桥非遗文化产业园、永镇农旅康养示范园建设。

“随着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之对应的市民休闲旅游需要随之提升,埇桥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谈及埇桥区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朱君说。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