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图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资料图片

3月12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西锚碇、西主塔施工现场。

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通讯员 陈旭彬 摄

连日来,“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伶仃洋大桥海上施工平台机器轰鸣,上百名建设者正有序施工,已将大桥主塔推进至260米高程,计划今年内实现封顶。

长桥卧波,碧海通途。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持续加速,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深度推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前者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后者则是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战略意图的时代赓续,也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重大举措。

肩负历史使命,广东积极作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

步入“十四五”,广东坚持“双区”引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李凤祥 王彪 杨磊 崔璨

寄予厚望

国家使命 广东担当

浩瀚珠江口,潮涌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超1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香港、澳门和广东珠三角九市,共同组成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经济总量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双区”建设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总书记的大量心血。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序幕。2019年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外发布,深圳开启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新征程。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南海之滨,东风浩荡。殷殷嘱托,催人奋进!这是国家使命,更是广东担当。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当前广东承担的改革开放探索重任,中央对广东寄予厚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东坚持以“双区”建设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龙头工程,要通过创新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样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区域发展中的重头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建议,广东、深圳应从全国发展的大局理解和推进“双区”建设,也应有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和更高水准的发展规划。

开局良好

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

不久前,钟南山、薛其坤、姚建年等300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汇聚南沙,共同参加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探讨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创新课题。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创新要素最积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未来必将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也是广东推进“双区”建设的关键着力点。近年来,广东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南粤大地处处掀起建设热潮,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

“双区”建设,互联互通先行。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衔接”,“1小时生活圈”加速成形;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建成通车,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加快建设,白云机场、深圳机场、香港机场等世界级机场群展翼腾飞;金融市场互通对接有序推进,“跨境理财通”试点落地,人民币成为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魅力湾区释放澎湃活力。

“双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熠熠生辉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加速形成,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汇聚湾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期启动区全面提速,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行动方案出台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助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双区”建设,改革开放铸魂。出台《个人破产条例》,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与国际接轨推行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加速度”。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合作重点平台加快建设,佛山三龙湾、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新区等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探索实践亮点纷呈,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参与国际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广东积极作为深入推进“双区”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在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看来,湾区经济正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谋定未来

双核驱动 贯穿始终

不久前,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不同于创新驱动、数字经济、海洋强省等重点工作单独成章,“双区”引领被摆在总体要求的显要位置。

为何会如此安排,又有何深意?“双区”建设在广东“十四五”蓝图中将扮演何种角色?

对此,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为充分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支撑引领作用,《规划纲要》将“双区”引领摆在总体要求部分,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列,明确提出要在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效畅通经济循环、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和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五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将大湾区建设内容贯穿到创新、产业、基建、开放等各大重点任务中。

换句话说,“双区”引领贯穿始终,已与广东“十四五”布局融为一体。《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东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双区”建设引领,开创未来新局。

步入“十四五”,融通再提速。粤港澳将继续推动软硬联通,加速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努力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聚焦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步入“十四五”,改革更深入。广东要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围绕出台省级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措施,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模式,在制度创新、放权赋能、激发活力、营造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更为重要的是,增强广深核心双引擎,打造“双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广东将进一步强化广深“双城”联动,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对接协作,协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要学习借鉴深圳的创新活力,深圳要积极吸纳广州的历史沉淀,良性互动、你追我赶,引领带动全省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建议。

谋定未来再出发!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强音将继续响彻南粤大地,引领湾区崛起。

大家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让资源要素

在城市群高效流动

“推进‘双区’建设,关键是抓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牛鼻子’,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突破行政区划带来的市场藩篱,让资源要素在城市群高效流动。”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为广东在“十四五”期间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建言献策。

“双区”建设首先要提升珠三角发展动能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举全省之力推进“双区”建设。步入“十四五”,广东应如何推动“双区”建设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张燕生:“双区”建设首先要提升珠三角的发展动能,重点是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尤其是推动创新驱动。其中核心问题有三:一是集聚全球性的人才;二是提升创新链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三是推动现代金融,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南方日报:推进“双区”建设,广东有哪些重要抓手?

张燕生:关键是抓住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牛鼻子”,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突破行政区划带来的市场藩篱,让资源要素在城市群高效流动。比如在金融方面,要用好香港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推动教育体系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同时,推进“双区”建设还要加强开放合作,加强与五大都市圈的统筹配合,不但强调质量效率创新,更强调公平协调共享,更加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重点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

南方日报:与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相比,在GDP、人口数、500强企业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不遑多让,唯创新多有不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该如何发力?

张燕生:与上述世界级湾区竞争,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短板是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最新的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显示,不含港澳台,国内有6所高校进入前100,香港有3所高校进入前100,而广东没有大学进入百强名单,从中可看出广东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差距较大。

基础研究是广东整个创新链最弱的环节,制约着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聚集“短板”发力,重点便是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比如可以打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建设更多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持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一线观

深圳首次定向港澳选拔公务员

跨过深圳河,香港青年在大湾区逐梦,不仅可以在企业工作或个人创业,如今还能进入体制内成为公务员。

不久前,深圳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称,在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中,深圳首次设置定向港澳选拔职位,近期拟录用4名港籍公务员。“这为有志留在大湾区发展的港澳青年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曾在内地上大学的黄科毅,是此次拟录用的港籍公务员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而国家也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

定向港澳选拔公务员,是广东、深圳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创新举措,具有先行示范的重要意义。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本次录用意味着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已开始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创新。

融入湾区,港澳青年发展机遇更大

今年从暨南大学毕业的黄科毅,对于将要入职的新岗位充满期待,“我希望自己能尽快实现向公务员身份的转变,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之前,他从244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拟录用为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道办事处一级科员。

去年12月,深圳市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考试首次设置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涉及行政、金融、城市规划、涉外人员管理和医疗监管等方面,共计吸引了446名港澳籍人士报名,竞争十分激烈。

“深圳定向港澳招录公务员,平均80余人竞争一个职位,充分证明了深圳的吸引力,也给港澳青年更多选择空间。”即将入职深圳金融监管局的赖宇辉,有着在深港两地的工作生活经历,从众多竞争者中成功突围。

据了解,此次拟录用的4名港籍公务员均有内地求学生活经历。面对此次内地体制内发展的机遇,港澳青年表现出极大热情,“不少香港公司员工都在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了解内地文化,希望能更快融入内地市场。如今港澳青年拥有了在内地体制内发展机遇,可以更好服务内地高质量发展。”赖宇辉对在大湾区发展充满信心。

破冰之举,从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创新

深圳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并非内地与香港公务员系统之间的首次交流。

早在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便先后与上海、北京、杭州市政府以及广东省政府合作举办“内地与香港特区公务员交流计划”。

此前,张心怡、陈巧雯、万迁3名港籍青年通过广东省2020年度选调生和急需紧缺专业公务员招录,成为深圳首批港籍公务员。

那么,为何此次深圳首次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还会引发粤港澳三地的广泛关注呢?

“深圳首次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推出的一项重磅创新举措,具有破冰意味,显示了港澳居民到内地工作生活正逐步享受同等待遇。”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张定淮认为。

在他看来,香港青年在深圳履职,既是深港人才交流一种好的尝试,也为粤港在更多领域紧密合作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