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周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线入党”的李现理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员名片】

姓名:李现理

火线入党年龄:32岁

火线入党时间:2003年7月1日

火线入党地点:贾滩乡政府

火线入党时职务:贾滩乡政府工作人员

现任职务:河南省鹿邑县城管局办公室人员

2003年春节刚过,“非典”疫情逐渐从广东蔓延开来,在河南省鹿邑县贾滩乡政府工作的李现理,自然而然冲到了抗击非典一线,因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他曾3次累倒入院治疗。

在抗击非典疫情期间,李现理火线入党,这也是他第四次提交入党申请书。“每次到基层走访,我都会佩戴党徽,时刻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抗击“非典”疫情期间,他整理台账等写下45万字

2003年3月,“非典”疫情暴发。此时的李现理刚刚成为一名贾滩乡政府工作人员。

“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李现理表示,在抗击“非典”疫情的几个月期间,他每天都需要参与向县抗击“非典”指挥部报送台账资料的工作。

除了台账资料,还有大量材料需要李现理执笔去写。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需要统计数据的话,下载个软件,或者做个小程序,村民自己操作填写自家情况就行。当时村里的工作人员需要挨家挨户去登记,然后把信息反馈到乡里,乡里整理汇总后,再向县抗击‘非典’指挥部报送。”李现理表示,非典疫情防控时,所有材料,都需要人工抄写进行整理。

李现理表示,他每天睡眠时间不到5个小时。“当时我家里很穷,没有电脑,所有需要电子版的稿件,我都要先手写一遍,需要修改的就再誊写一遍,最后拿着手写稿到乡政府文印室,让打字员帮忙打出来。”

李现理的家距离乡政府,步行只需要十分钟。抗击非典期间,家似乎只是他的一个居住所,早上5点多一睁眼,就赶去单位,“需要写的材料太多,而且有些很急,必须加班加点赶出来。”

2003年3月6日下午,因为要及时赶写一份材料,李现理熬了一个通宵,写了一万多字。“全部是手写,用稿纸写了十多页,有几页修改过的,还要重新誊抄到新的一页纸上,最起码要让领导看清楚咱写的啥。”

李现理估算,疫情期间,他至少写了45万字。其中,有一多半是写下来之后,让打字员帮其用电脑打成电子版。

因经常熬夜工作,李现理曾3次累倒入院治疗。

“熬夜写稿子,导致鼻子出血,在医院治疗,医生说我是累的,让我多休息。但是我的工作也不好交给别人去做,我觉得吃药可以坚持的时候,就直接出院了。”李现理说,虽然那个时候还不是党员,但他一直以一名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此前曾三次申请入党,但均未能如愿

2003年6月29日,在乡党委书记的推荐下,李现理再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是他第四次申请入党。

1971年,李现理出生在豫东老子故里鹿邑县,和父辈们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家境十分贫困,1991年3月,在距离高考还有4个月的时候,李现理迫不得已离开校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入党的念头在李现理的心中扎根。

在和李现理的交谈中,记者得知,1992年8月,他第一次向乡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被贾滩乡党委、政府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但入党的事儿并没能如他所愿。

那时候,村里的小喇叭每天都会播放“鹿邑新闻”栏目,听着听着,爱好文学的李现理开始拿起笔,记录起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儿。“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但身边没有老师教这些东西,我就想办法挣钱买旧报纸自学。”

“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标语,李现理时常听说,也十分认可。得知村里和商丘农校合作,办了贾滩分校,李现理迫不及待地报了名。“虽然出身农村,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但并不影响我对写作的喜爱。”

1994年3月,年仅23岁、农民身份的李现理被破格提拔为槐树李学校校长职务。当年7月,他第二次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还是未果。

“没有入成党,是我离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那就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李现理安慰自己。

1998年3月,李现理第三次向乡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当时提倡科技助农,在这方面,我好像并没有什么成绩,所以就没有任何优势,又一次错失了入党的机会。”

抗击非典中火线入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虽然三次申请入党均未能获得批准,但李现理并没有放弃,他工作反而更加努力了,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2003年6月底的一天晚上,我被推荐,进入‘火线入党’名单,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晚上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写完后还找来用一本书压平,第二天递交到了乡党委。”李现理说,自己拿着那份入党申请书,就像小孩子小心翼翼地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生怕摔了。

李现理记得特别清楚,2003年7月1日上午9时,当32岁的他和另外7名同志面对党旗集体庄严宣誓时,他发现,那天的党旗似乎特别鲜艳。李现理明白,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才是真理。

入党后,为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2010年,李现理和一些爱心人士一起,共同组建了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对那些生活困难、失去父母缺乏监护的孩子进行救助。

“我们救助的首批需要帮助的人当中,有一位小男孩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也是当时网友比较关注的一个案例。”李现理介绍,在2006年12月,一位小男孩被烧掉9个手指头和双腿,2010年11月,在李现理等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得到了去国外进行免费康复治疗的机会。在进行一番治疗后,男孩儿回到家乡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像这样需要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每一次给别人提供帮助后,我都觉得很骄傲。”李现理坦言。

把群众当“家人” 把群众诉求当“家事”

2014年10月,李现理到鹿邑县城管局办公室工作,负责信访接待、县长热线受理办理、网络舆情等业务。工作岗位变了,但作为党员,他为群众服务的初心仍未改变。

“你好,我是安徽的信访群众夏某某,前一段时间去旅游被罚款,电话信访,李现理接待,加微信跟进,给他点赞,感谢他,特此反映一下。”这是今年5月,一位外省游客给鹿邑县信访部门发的信息。

这件事还要从今年4月份说起。“4月21日,安徽省阜阳市群众到鹿邑县来旅游时,因车辆未停放在停车位上被执法人员处罚。游客觉得执法人员应该先通知他挪车,拒不整改的话才能处罚。”李现理接到信访局转办案件后,立即向局领导进行汇报,并及时与游客取得联系,沟通协调。并按照局领导签批办理意见,督促执法单位工作人员反思整改,“无论是工作日或周末,我都会抽出时间和这位游客聊天,积极听取合理化建议,这件事4月30日满意办结。”

“每为群众解决一件事,心中就增加一份成就感。”李现理一一细数着自己办结的案件,十分感慨。如何有效解决许多群众关心关注的信访问题、提升了群众对单位和个人的满意度?在李现理看来,无非就是把人民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