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套《贝多芬:No. 3、4大提琴奏鸣曲》由DG唱片公司发行于1993年,米莎 ·麦斯基担任大提琴演奏,玛塔 · 阿格里奇担任钢琴演奏,内收录了贝多芬创作的两首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为大提琴和钢琴所作的五首奏鸣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意义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过了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在他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里,除最后一首作于1812年外,其余九首均创作于1797年到1803年之间,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个创作期。

而他的五首大提琴 奏鸣曲虽然在数量上仅相当于前者的一 半,但在创作时间上则分布的 更加均匀。 其中前两首写于 1796 年,第 三首写于 1808 年,后两首完成于 1815 年,这就使我们对作曲家个人风格的演变和二重奏鸣曲概念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作为最早的为大提琴和钢琴所写的作品,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针对这个新的领域里遇到的问题作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乐器间的平衡:大提琴中音区浑厚且富有歌唱性;而十八世纪的维也纳钢琴音色偏弱,且很难表现延迟音。如何在这两件乐器间维持平衡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 克服这些难题,贝多芬在作品里避免给大提琴过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并且在前四首奏鸣曲里完全排斥了慢板乐章。 直到后来钢琴的琴弦逐渐加粗、构架更加坚固、音色越发洪亮有力的时候,贝多芬才在第五号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放宽了对大提琴的约束,此时他已不再担心大提琴的音响会盖过钢琴。

时至今日,钢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革,其功能已臻完善,特性被开发到极至,在演奏这些作品时往往轻易的就将大提琴的低音淹没,这是前人始料未及的,如何均衡二者协奏时的音响也成为考验演奏家功力与配合默契的一个要点

麦斯基 与 阿格里奇

米沙·麦斯基+玛塔·阿格里奇被誉为当代古典乐界的“梦幻双M传奇”(两人名字的首字母都为M)。这两位在各自领域皆站立于顶峰的人物持续了近30年的合作,共同缔造多场绝妙演出与多部经典录音。这张贝多芬大提琴协奏曲录音即是其中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是少数真正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有“钢琴女祭司”之称。幼时即展露过人天赋,曾师从著名钢琴家古尔达并深受其影响。阿格里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但她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同时,阿格里奇是一个难得持续处于巅蜂状态的演奏家,从壮年到现今的80岁高龄,她的演奏劲道未有多少衰退,现场演出依旧光芒四射。

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是当今除罗丝特洛波维奇和马友友之外最富盛誉的演奏大师之一,他的演奏既有传统的延伸,又有他独具的特色,其技巧圆熟、热情、细腻;音色醇朗、润泽、柔美,尤其富于歌唱性。罗斯特罗波维奇曾称赞麦斯基为:“年轻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演奏融诗意、优雅的精致与高贵的气质和辉煌的技巧于一体。”

阿格里奇的琴音锋芒毕露,灵气逼人;麦斯基的弦声深沉温柔,浑厚馥郁。二者的诠释放在一起竟出乎意料的适配。他们之间的巨大“反差”为其极佳的控制力和对乐曲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原装进口】

米沙·麦斯基、玛塔·阿格里奇《贝多芬:No. 3、4大提琴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