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在很多求职者心中都自带光环,应届生更会以进入大厂为荣,大厂就是YYD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个YYDS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来看一组数据--

苹果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1岁;

Google员工平均年龄:30岁;

Facebook、linkedIn员工平均年龄:29岁。

而国内的科技公司呢?

腾讯、华为的员工平均年龄都在二十七八岁(相当于研究生毕业两三年的阶段)。

所以知道为什么大厂不会老了吗!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自己肾上腺素飙升?

那再试着扳一扳手指算算自己还有几年超龄。

仔细想想,好像确实35岁以上的人在企业中比较少见……35岁以上的程序员就更加稀少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又正好就有个程序员朋友(30岁)来找我咨询,说他想回老家了,深圳待不下去了,35岁后可能没有厂会再要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说,你才30岁怎么就开始这么想了?他表示真等到35岁再考虑,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他的担忧应该也是很多人共性的问题,一边996的肝,一边却还担心着前途未卜。更严重的甚至会觉得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

时间一久,大家很有可能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也就离抑郁状态不远了。但也有一些人不会等着当韭菜被割,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就像我朋友30岁就在开始给自己找后路。

那么这群人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他们会迫切的想要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比如多熬几个夜,多敲几行代码,又或者另谋出路,但这个问题很难真正的被解决(至少想要在30岁的时候解决是不太可能的),在这一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焦虑,迷茫、无助。有力无处使的感觉更会常伴左右。

长时间下去,可能会变得更容易发脾气,毫无理由的心情不好,甚至会觉得心慌、心悸等等。

这些负面情绪还会进一步导致失眠、脱发(现代人的常见病,也不光程序员才会有)……

好像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程序员的成功程度和他的发量成反比,光头是这一领域胜利的徽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不断的内耗,把事儿一直揣在心里,也会随之出现晚上睡不着,早上醒得早,多梦,易醒,浑身乏力等等睡眠问题。做梦梦到自己在赶DDL又或项目没做好被领导批应该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吧(堪比鬼故事)。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出现呢?

工作强度大

互联网是出了名的高薪高压,工作强度与收入成正比,所以公司需要能够抗压,加班的人,一方面给公司高产出,一方面员工也能收到高薪的回报。

而从生理层面,年轻人就是更加的身强力壮,熬夜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35岁后的人,身体素质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滑坡了,就算他们在心理层面接受高工作强度,但身体很诚实。

人才集中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但行业头部公司地理位置集中在一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大,每年一茬茬的应届毕业生产出,根本不缺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打工人,甚至热门岗位永远都是供不应求,每年应届生招聘都是神仙打架。

工作重复性高

程序员虽然高薪,但领域内的人应该都懂:真正涉及到核心技术的岗位不多。程序员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高重复性,很容易被替代,有时候就像一颗螺丝钉,而这颗螺丝钉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革新掉。

就好像每年都有一茬茬的新机、新app出现一样,这个行业的迭代速度高到你无法承受。

家庭和工作的矛盾

程序员的工作时长应该是所有行业中首屈一指的,其实更适合单身狗(no affense)。

把公司当家,在公司解决除了睡觉以外的一切活动。

而这种模式如果变成了伴侣或者一个家庭,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出现,这种丧偶式的家庭关系、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长期来看并不可取,一定会对这个家庭造成不良的影响,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被修复。

但这些都不代表 程序员=35岁后会过得很惨。

我们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作中非常重要,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能增加一种自信的体验。而在一个行业工作,你也一定能积累对于行业的理解、人脉和资源,你对于业务的熟悉程度是新人没法替代的,这就是你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另外如果想在程序员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认真的啃技术,积累技术,并且摸索形成体系的思维、方法论这些都非常重要,如果有机会能领导项目,推动进程,那是更具挑战和收获的(其他工作也是同理)。

所以当自己能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有努力方向时,那相应的对职业发展的焦虑应该能有所缓解了。

此外,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拓开生命的宽度,给自己多一些可能性,有时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不失为一种灵感启迪。

程序员这条路很难走的长,但周围风景也很迷人,说不定另辟蹊径,他乡风景更美呢?复合型人才也是人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更为紧俏,例如金融市场,现在对计算机人才就十分渴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自省想要从工作中获得什么,权衡利弊,做出对工作的合乎自己所想的决定,然后坚定的走下去。

日剧《我要准时下班》

如果996能让你获得所想要的,那它也不为过;而如果你想要的是更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创造更多的可能,那也许大厂不是你应该追逐的地方。

总之,单纯的抱怨也好,焦虑也好,失去信心也罢,问题解决才是我们最终需要努力的方向。

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最终你的核心竞争力会让你能坦然面对生活的。

-END-

策划:流沐

作者:时溪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