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反垄断”成为了时下的热词,就在近日,首汽约车平台被爆出一乘客在搭乘网约车时跳车,再度让“反垄断”走上了风口浪尖。

有趣的是,这件事有不少网友们把这场悲剧怪到滴滴头上,怒斥滴滴垄断,纷纷表示这次事件“是滴滴垄断造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种极端的、情绪强烈的声音渐渐地壮大起来,甚至成为了民意的主流

实际上,这次事件可以说完全和滴滴没关系,该乘客使用的不仅不是滴滴出行app,而且事件的起因还是乘客与司机沟通不当,与平台并无关系,难不成司机做的是出租车的生意,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现如今,一提到反垄断,公众的情绪主张就指向“一刀切”,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人均反垄断”的风气已经出现了泛化趋势,好像企业无论做了什么都可以归结到“垄断”上,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舆论氛围。

滴滴真的是垄断么?

网约车兴起之前,出租车行业一直处于没有竞争者的垄断局面,出租车司机就变成了大爷:远的地方不去,近的地方不去;能不能坐上车,全看司机的心情;遇到占便宜的司机,还会带你绕路,增加出行成本。

这种垄断,着实让消费者们吃了不少苦头。但随着网约车的兴起,情况就不一样了。

从易到诞生,到滴滴、快的的兴起,再到最后滴滴胜出,这十年来,人们出行服务的体验可以说是天翻地覆:觉得司机服务差,乘客可以给差评;导航路线规划清晰,也不再怕司机绕远路,支付高昂的打车费用。

因此,没有一个靠取悦大众获得垄断地位的企业,可以滥用自己的地位做出垄断行为。更重要的是,你要觉得滴滴不行,你还可以选择其他网约车平台,没有人逼着你只能用一家平台,你可以有选择。

出租车行业是这样,快递行业也是如此。

当快递行业被放开之后,人们变得有所选择,不管是顺丰,还是各种“通”,一家不行,可以换另一家。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卖给更多的消费者,以获得利润。产品好、服务好的企业,自然就有竞争优势,能在市场中得到消费者的信赖。

但是,如果一个市场中没有别的方式来制衡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那么,既不会有公平的竞争,也不会有好的产品和服务,而垄断往往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科学监管不能跟随公众情绪起舞

近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六期活动,围绕 “反垄断:发展与规范并重,平台经济走向何方”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中,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戴龙提到,我们在围绕数字经济的反垄断监管进行讨论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正视垄断问题。

他表示:“我们也在呼吁常态执法,严厉监管一定是要求依法监管、理性监管的,但绝对不能被舆论绑架,不能按照普通老百姓的看法说打就要打,而是要建立依法监管和法制化监管的理念。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传统经济领域,还是新兴数字经济领域都应该是相同的,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强化的。”

正如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提到,反垄断反的不是企业之大,而是反对以大欺小、滥用市场支配等行为。

就像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李强治所说的:“从具体反垄断执法,肯定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有,反垄断执法本身并不是只针对我们想象的巨头企业,具体的反垄断操作不可能只是针对大企业,而是大企业、小企业都会有。”

也就是说,反垄断执法并不只针对巨头,企业不管规模大小,只要出现违法垄断行为,都有可能受到规制。

另外,《反垄断法》适用的是垄断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不是反对企业本身,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甚至是外企也是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明确的一点,如今人们眼中那些所谓“垄断”的大企业,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常能够都是人们所需要、能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才能获得普遍接受,并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

比如说微软惠及全球的Windows系统、如今正在研究的5G技术等等,这种凭本事做好产品和服务,又对人类发展有利的垄断,我们有理由反对吗?

因此我们必须修正舆论可以监督垄断企业的错觉,因为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是市场,而不是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