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动物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作为行为生态学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了动物在不同时间内的活动强度和变化规律,这与动物的代谢和能量有很大关系,而且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鸟类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不仅是对当地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更是影响动物活动的综合表现。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它们会选择对自己生存和繁衍的合适的行为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了解活动节律相关研究,动物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1、动物活动节律

动物行为节律是指动物行为周期性地重复发生的现象。动物活动节律的研究一直是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研究动物不同时间的活动强度和变化规律。通过行为节律我们可以了解生态条件对动物的影响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行为策略,也反映了动物的营养变化、社会地位和生存压力等参数。

这种行为节律是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也是动物进化的一部分,它往往是动物最优觅食策略、社群活动、竞争压力和环境压力之间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外对动物行为节律有大量的研究。对肯尼亚长颈羚和长颈鹿的日活动节律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性别之间有着不同的觅食时间,另外这两种动物雌性个体觅食时间均比雄性个体要多。

将无线电遥测技术应用于马鹿的季节性行为周期和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马鹿在早晚两个时间段觅食行为较多,夏季马鹿觅食和静息行为是交替进行,而冬季日间静息行为会增加。利用红外相机和陷阱相结合,对美洲虎和美洲豹的栖息地选择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发现美洲虎日活动高峰时间段是0:00~6:00。

美洲狮日活动高峰时间段是4:00~6:00和18:00~22:00。我国的行为学者对动物的行为节律也有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兽类,其中有蹄类、灵长类研究较多。应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羚牛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羚牛以日间活动为主。

在日间有三个活动高峰为6:00~8:00、10:00~12:00、18:00~20:00,而夜间只有一个高峰时间段,为24:00到次日凌晨1:00,另外不同年龄的羚牛在日间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上有一定差异。使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研究了矮岩羊的日间活动节律,发现矮岩羊的活动高峰期和取食高峰时间基本一致。

使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熊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熊猴日活动节律中,觅食行为的高峰为下午15:00,并且日活动节律有季节差异。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野生小熊猫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小熊猫有晨昏活动的习性。

2、鸟类活动节律

鸟类的活动节律研究是鸟类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活动节律是鸟类对环境的适应,也是影响鸟类活动全部因素的综合体现。关于鸟类活动节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对鸟类时间分配的影响、群体大小、领域面积、天气变化等影响对行为活动的影响。国内对鸟类的活动节律研究多集中在鹤类、鸭类和雉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利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鹤春季迁徙停歇地进行了研究,发现白鹤在晨昏有两个觅食高峰期,游走行为与觅食行为基本呈正相关变化。利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黑颈鹤越冬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发现觅食行为是黑颈鹤冬季最主要的行为。

其次是警戒行为,且成鸟和幼鸟的时间分配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利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对放生的黑颈长尾雉进行研究,发现黑颈长尾雉具有一定的活动节律,晨昏各出现一次游走和觅食高峰。

02

了解研究区域的地理概况,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动物和植物资源丰富

1、地理位置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29°48′N,21°47′E)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距离宁波市区有28公里,公园面积为707公顷,其中海拔最高的太白峰有653.3m。这里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2、气候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低纬度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分,偶尔会有台风;冬季干冷,多为晴天。该地区雨水充沛,年降水量有两个高峰期,为梅雨季的5~6月和台风季的7~8月。

3、人文概况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是是一个以森林、寺庙、奇石、云雾、溪瀑等构成的风景名胜区。公园里天童寺剑雨西晋永康元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有“东南佛国”的美称,为为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天童寺傍山而筑,层层递升,建筑宏伟,寺内外古树名木众多,常年吸引中外游客。

4、动植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天童森林公园地区有种子植物148科506属968种,蕨类植物24科49属114种以及苔藓植物48科93属165种。样地道路崎岖,人为干扰极小,该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植被群落发育稳定,结构也比较完整。

03

了解天童森林公园内鸦科鸟类的日活动节律,不同鸟类会有不同习性

红嘴蓝鹊的取食行为、休息行为和鸣叫行为受环境生理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节律变化,其他行为的变化节律表现不明显。准备期红嘴蓝鹊的取食行为在8:00~10:00和15:00~17:00的时间内较为活跃;静息行为在12:00~14:00的时间段占比较高,在觅食的活跃期8:00~10:00和15:00~17:00占比较低。

鸣叫行为在6:00~8:00的时间段较为活跃,之后逐渐下降,在下午15:00~16:00的时间段有一个小的波峰,之后再次下降;警戒行为在6:00~7:00的时间段占比最高,多达35.50%。准备期灰树鹊的取食行为在8:00~10:00和15:00~16:00的时间内较为活跃;静息行为在12:00~13:00的时间段占比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鸣叫行为在6:00~8:00的时间段较为活跃,在10:00~11:00和15:00~16:00的时间段出现了两个小的波峰。求偶期灰树鹊的取食行为在8:00~9:00和15:00~16:00的时间内较为活跃;静息行为在12:00~14:00的时间段占比较高;鸣叫行为在6:00~8:00的时间段较为活跃,之后逐渐下降。

在下午15:00~16:00的时间段有一个小的波峰,之后再次下降。求偶期松鸦的取食行为在8:00~10:00和16:00~17:00的时间内较为活跃;静息行为在11:00~13:00的时间段占比较高;鸣叫行为在6:00~9:00的时间段较为活跃,之后逐渐下降,在下午14:00~16:00的时间段有一个小的波峰,之后再次下降。

营巢期松鸦的取食行为在8:00~10:00和16:00~17:00的时间内较为活跃;静息行为在11:00~13:00的时间段占比较高;鸣叫行为在6:00~8:00的时间段较为活跃,之后逐渐下降,在下午15:00~17:00的时间段有一个小的波峰,之后再次下降。

结语:研究动物行为的影响和行为模式可通过比较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动物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来完成,同时也会获得动物个体的营养状态、生存压力以及社会地位等参数。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物种的生存状况或对策,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措施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