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含在读和毕业),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前段时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小强的这句话,因为戳中了很多城市父母——特别是城市中产高知父母——的教育焦虑,引发热议。6月20日父亲节这天,张教授在社交平台给出了自己的难题破解建议:“也许三胎真的能拯救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再次受到关注。

张小强的逻辑是,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难免各种担心。如果生了三胎,就像他带研究生一样,“人多,这个不行那个行”,家长的焦虑会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可能治标难治本。一则,如今,精细化养娃已成普遍现象,即便生三胎,家长或许也只是付出更多的心血去养育、教育孩子,而不会因为孩子增多而“稀释”成本,也很难放低对每个孩子的期望。二则,培养研究生和教育孩子是不能简单对比的。一个人读到研究生,哪怕被导师认为“不行”,社会也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他。很多家长从孩子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的焦虑,要比博导带研究生觉得其“不行”的焦虑,要漫长而深度得多。

从根本来说,还是要家长们改变心态,接受孩子是“普通人”的现实。

从科学来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智商会代际传承。智商一般的人,孩子可能是学霸,学霸的孩子也可能是智商一般者。这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智商真会遗传,且不说社会有多么单调,普通人更将失去很多上升通道。何况,读书好不完全等同于智商高。以张小强自己为例,其母只有小学文化,他自己小学一年级留过级,英语最差考过17分。换句话说,张小强能有如今的成就,应该感谢“会读书不是代代遗传”。正因如此,他个人的努力奋斗才有了价值和回报。

近几年,高知父母、学霸父母们的教育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前,北大教授丁延庆坦言“女儿学习跟不上,焦虑到睡不着觉”,最终苦笑认命,接受孩子不如自己的“天道”。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说,自己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言论屡上热搜,是因为这些父母们的高知、学霸形象,与其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的烦恼,既形成了很大反差,又契合了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这本身也说明,父母的经验和光环,能对孩子的教育起多大作用,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张小强说原以为自己肯定比母亲会教育孩子,但在教育这一门大学问面前,哪有那么多简单粗暴的“肯定”呢?

甚至,家长过度在意自己的学霸身份、高知头衔,动辄拿智力优势碾压孩子、降维打击,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造成孩子逆反或沮丧心态。我曾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问题:家有学霸父母,而我是学渣,是什么体验?虽然一些网友的回答不无戏谑和对父母的自豪,但也有人坦言,父母不理解自己成绩为什么那么差,让自己很苦恼,甚至在“碾压”之下早早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值得所有学霸父母警惕和反思的。

这么说不是让包括学霸父母在内的所有父母都“躺平”,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丁延庆所说的“认命”也绝非这个意思。而是说,家长们要抛弃过度的焦虑,回到每个人终将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普通人”这一起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以一种更平和、谦卑的姿态,与自己和解,给孩子更多空间和成长可能性。比如有学霸父母吐槽孩子中小学的题,自己也不会做,既如此,就放手让中小学老师来教吧。

当然,教育焦虑远不只是父母们的心态和观念问题。从继续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考核体系、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到不断提供优质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到社会和社区为家长提供培训课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引导孩子的能力,需要多方配合努力、久久为功,逐步破除社会对应试教育的依赖,消除教育内卷、“鸡娃”,家长们的焦虑才能真正被抚平。

更多内容

来源:汪灿

图片:头条新闻、搜狐千里眼、抖音

责编:王远方

编辑:李思睿(实习) 张晨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