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周刚过了父亲节,在众商家眼中男人地位还不如狗,我竟然任何父亲节促销短信都没收到!相比于热热闹闹的母亲节....不说了都是泪。

主打父亲节的两部片子品质不错,但无奈大盘冰冷,票房都很一般,下周依然没什么新片,在许多同学的推荐下,昨儿晚上去把《守岛人》看了,觉得很值得聊下。

倒不是电影拍得多牛B,而是故事的原型太顶了。

这是八一制片厂出品的主旋律,女导演陈力拍过《古田军号》《血战湘江》,口碑都还不错;八一厂的传统是比较尊重史实,服化道扎实,当然会根据剧情需要改编,但一般不会魔改。

火华刘烨老师近些年接戏不太多,这次肉眼可见得被折腾够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女主宫哲,16年前她大三时参演亲情文艺片《我们俩》,在其中饰演灵气十足的少女小马,她的气质有些像广末凉子,很有漫画感。

多说一句,《我们俩》拍得很精彩,强烈推荐,BGM原声是窦唯创作的。

但宫哲从《我们俩》后似乎消失了,零星演些独立制作,这次再见形象上很颠覆,毕竟奔四的人了。

《守岛人》的真实原型王继才夫妇是个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他们看上去各方面都很普通,却用一辈子做了件了不起的传奇事业,用李安的话说就是: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32年间,一直守在东海的岛上(妻子晚几年上岛),为国坚守领土,直到2018年王继才因病去世。

这个岛名叫“开山岛”,位于连云港灌云县东北5海里处,面积只比标准足球场大一点儿,别看小,军事地位却不低,1939年日军曾以开山岛为跳板登陆。

开山岛本质上就是块儿大岩石,自然资源约等于零,没淡水没土壤,当地人戏称它是水牢,但作为黄海前哨又不能空着,建国后由济南军区一个连队驻防。

到了80年代,上些年纪的同学应该还记得,1985年在邓公领导下,进行百万大裁军,那时国家太穷,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局座在某期节目里泪流满面,说那些年为了紧着国家搞建设,军队受了太多窝囊气。

这就是王继才上岛的时代大背景,1986年3月开山岛变成了一类民兵哨所。

民兵可粗略理解为预备役,平时是老百姓,国家召唤即执行救灾、勤务、防卫等任务,王继才是民兵连长,之前在苏南打工,妻子是教师,生有一女,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听说组织缺一名“岛主”,就主动报名,经过筛选考核,1986年7月上岛。

王继才已是第五任“岛主”,前四个全跑了,最长的呆了13天,最短的3天,可能会有同学说,这简直是世外桃源耶,不给钱也愿意去!

好嘞,您先看看居住环境再决定是否要上岛:

需要自己发电;没有手机信号;除了收音机没有任何娱乐设施;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能靠岸上定期补给;没有人只有海鸟与海浪声;经常有台风,饿肚子是常事;倒是可以捉海鲜吃,管够;

别说32年,能待一个月已经算意志力很坚强的,人毕竟是社会动物,自然困难也许能克服,但零社交的孤独真是让人发疯,这跟城里的没社交可不一样,你起码能看见人,老爸老妈时不时唠叨几句,岛上只有狗可以唠嗑。

王继才不是没有后悔过,但每次想到“为国守土”四个字,就放弃了下岛的念头,组织上可以给找继任者的,但合适的极少,既要政治过关又要勤劳肯干,难。

几年后等孩子大了些,妻子王仕花上岛陪丈夫,两个人一年领3000多块的工资。

岛上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都要巡视,记录航海日志,风向、水文信息,王继才记得清清楚楚,32年来写了厚厚的100多本,电影中有句台词:以后无论谁来接替,我都会是个好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眨火”不灭(灯塔),台风过境时尤其危险,由于四周800米都是暗礁,王继才需要为过往船只预警,最初没有电喇叭就只能敲盆,许多年来盆不知敲坏多少个。

九十年代走私极为猖獗,开山岛经常受到走私犯骚扰,给王继才塞钱,想把货存在岛上,如果王继才想赚,十几二十万是有的,反正方圆十公里半个人没有,收了也就收了,但他全部拒绝,数次与走私犯持枪对峙,据说还有人想在岛上开妓院....

久而久之王继才夫妇也就不再想下岛(当然会偶尔轮流回家),也许这就是他们此生的使命:为国守土,真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每天雷打不动的升国旗唱国歌,32年来用烂了300多面国旗。

这样的人与事,已足够有力量,电影只需把它如实表现出来即可,技巧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

为了配合起承转合的戏剧张力,编剧重点刻画了王继才第一年的心态转变,电影中刘烨是被“骗”上岛的,说好两个星期就换人,从小一起长大的候勇并非不找人,而是实在找不到。

“事情答应下来,就要做到”,就这么简单朴素的一句,让王继才在岛上呆了好几年。

我觉得电影中最出彩的人物反而是妻子王仕花,她的付出一点儿不比王继才少,这俩人一样一样的,都是认死理儿的性格,“你守岛,我守你”,谁说这不是一种顶级浪漫呢?

国产主旋律片有个毛病,总是太急于表现理念,这就让人物显得不太自然,《守岛人》也免不了有些类似毛病,比如张一山演的遇难者、陈创演的渔民,都有些用力过猛。

最惨的就是三个娃儿(电影中表现了两个),父母为国守土只能聚少离多,好在现实中他们都有出息,让人欣慰。

虽然表现技巧有些笨拙,但故事本身太打动人了,观影途中我数次泪目,让人思索到底怎么才算有意义的人生。

可能有同学要问,32年守在孤岛上,人生最美丽的年华,这值得么?

那怎么样才算值得呢?我觉得王继才什么也没缺啊!

是,他没体验过全球畅飞,没吃过法式大餐,没去尼泊尔徒步过,但直到58岁病逝,最亲爱的人都在身边,一生清白无愧,每天活得充满使命感,他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内心航向从未跑偏,祖国需要我,我就站好这班岗哨。

王继才找到了比他几十年的肉体生命,大得多的东西,这难道不是幸福么,不是值得么?

众声喧哗,这样的人与精神,正因为稀少,才当得起时代楷模四个字。

电影还是挺值得一看的,排片不是很多,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两位主演的表现很好,单说演技与背后震撼人心的故事,就足以值回票价。

收工。

相关阅读

王继才女儿王苏:我也埋怨过父亲 什么都搭给那个岛了

站在燕尾港的码头上向海面望去,孤岛上鲜明的四个大字“以岛为家”总能让王苏感到安心,远远望着它就好像父亲王继才仍在身边一样。

1986年,王苏两岁时,王继才接到守岛任务,与妻子王仕花一起忍痛将她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此去经年,夫妇二人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甚至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开山岛上默默坚守。王继才更是将生命永恒定格在了这座黄海前哨的小岛上。

对于父亲,王苏有太多心里话没来得及说出口,曾经她总想着,等父亲退休回来了,能好好和他吃饭、聊天,然而这一天终究未能到来。

前几日在电影《守岛人》的首映仪式上,王苏再次看见了“父亲”,这一次她想把那些没说出来的话讲给父亲听。

关于父亲的拼图

王继才自守岛开始便鲜少回家,在王苏儿时的记忆里,他的模样多是借由奶奶的讲述一点点想象、拼凑出来的:爸爸高高的,体型魁梧,长得十分帅气,在海上工作着。

上了小学后,王苏总是由爷爷奶奶接送,身边的同学有时会好奇问一句:“你爸爸去哪了?”对此王苏总是低头沉默,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回到家里,她就缠着奶奶哭嚷着,让她带自己上岛去把爸爸找回来。

王苏第一次随奶奶登岛是在一个大风天,颠簸的船只搅得她肚子里翻江倒海,呕吐不止,上了岛也半天没缓过神儿来。眼前这座岛看起来就是海上一块大大的石头,光秃秃的,没有草也没有树,哪里像是能住人的地方。而眼前的爸爸看起来也很陌生,他又黑又瘦,满脸胡渣,与脑海里的那个人相去甚远。

在岛上仅仅停留了几个小时后,打渔归来的船便要载着她和奶奶离开了。临行前,王苏小声说着想让爸爸跟她回家去,“为什么只有我爸爸要呆在这里”,“守在这里是爸爸的工作,等女儿长大了就明白了。”

王苏对父亲守岛的理解,是从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开始的。一点点长大了的她,登岛次数渐渐多了起来,面前这座岛是没有生机的灰色,惟有旗杆上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最为鲜亮。

父亲带着她升国旗时常说,国旗插在这里,人家就知道这是中国的领土了,这个岛虽然小,但它是祖国、是家,没有祖国这个大家哪来咱们的小家呢。

她已经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小岛哨所的墙壁上开始出现了四个醒目的大字“以岛为家”,隔着老远都能望见,只要大字在风吹日晒下稍稍褪了色,父亲就会用油漆重新涂刷一遍,因而这四个字总是醒目鲜亮。

守岛就是守国,相似的话被王继才反复挂在嘴边,而这背后的苦他却鲜少向女儿说起,只偶尔当玩笑话说说,一开始上岛的时候,遇着大风天心里也害怕,就喝酒来壮壮胆。但王苏明明记得奶奶说过,父亲是不喝酒的。

更多时候,王继才会一个人走到小岛边上,面朝大海默默蹲立。无数次回忆起这个背影时,王苏依旧心疼不已。

父亲初登岛时内心的恐惧和勇气,借由电影《守岛人》更加细腻地呈现了出来,也为王苏补全了这一块关于父母记忆的拼图。在电影院前看到这一片段时,王苏流下了最多的泪。此外,父亲救助渔民、在岛上经历的许多往事也通过观看《守岛人》让王苏回忆起了更多。

说不出口的遗憾

因为守岛这件事,王苏也埋怨过父亲。

那年王苏小学毕业,出于守岛和经济的原因,王继才和王仕花做了一个艰难而揪心的决定,让王苏辍学了。她在家里闷头哭了好几天,“就为了那个岛!什么都搭给那个岛了!”任凭母亲下来怎么道歉也不管用。

另一头,年迈的爷爷奶奶再无力登岛为王继才夫妇运输补给,无奈这个担子便落在了年少的王苏肩上。

最辛苦的是背煤球上岛,从家到港口几里远的路,仅仅走过去都难免会累,更不用说背着满满一竹筐的煤球了,常常一趟送上去,王苏的肩膀上就勒下两道红红的印子。

那段时间,王苏上岛见了父母后,总是一句话也不说,闷声把煤球卸到厨房里,抬眼看着灶台上摆着的粗盐巴、豆子和干瘪的萝卜条,心里头又酸又气。

王继才看着女儿心里也难受,背着她抹过好几回眼泪,这是在他去世后,王仕花才在闲谈中讲给女儿听的。

一次卸完煤球临走前,王继才握住女儿手,塞去一卷钱,叮嘱她拿去买辆自行车、买些好吃的,别再徒步背东西了。其他的话,父女俩谁也说不出口。

另一件事,也是父女之间鲜少说出口的遗憾,关于王苏的婚礼。

出嫁前几天,王仕花从岛上下来为女儿置办嫁妆,王继才计划着婚礼当天请人替班,下岛来亲眼看着女儿出嫁。

然而婚礼当天,王继才食言了,海上天气骤变,替班的人上不来,他也下不去。谁也不知道当时在那个翻滚的海上,王继才的内心有多煎熬。

听到这个消息,电话那头的王苏再也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像是要把这些年的酸楚一次性全流完。那天,她反反复复化了五次妆。

婚礼过后几天,王苏带着丈夫上岛探望父亲,饭桌上王继才喝了许多酒,拉着女婿叮嘱下许多话。

(王继才一家人在岛上合影,受访者供图)

再难更新的全家福

婚后,王苏与丈夫商量决定两人依旧把家安在燕尾港,这里是王苏从小生长的地方,也是离开山岛最近的地方。

一片海水,两边为家,不能常陪伴,唯有常牵挂。只是这份牵挂隔着大海,隔着时间,太远、太久。

一次次登岛,从最初的满眼荒芜,到后来岛上通了电,有了石阶,有了花草,有了树苗,王苏眼见着父母用双手一点点把这个孤零零的小岛幻化出了家的模样,也把两人久经风霜、糙得像岩石像铁片一样的手和日渐佝偻的背,深深刻在了自己心里。

她不止一次地劝父母,上了年纪了,早点离开岛回来吧,有时父亲在电话那头说着“想外孙女了,带她来岛上玩吧”,王苏就着机会就说:“你下来呢,下来就能天天见着外孙女了”。

2018年7月的一天,王继才陪着王仕花下岛看病,原本和女儿说好多呆一天,但隔天一早就说着岛上有急事,匆匆返回了。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远。

王继才去世后,母亲才告诉王苏,近些年,王继才心脏老是突然会不舒服,王仕花劝他去医院好好看看,但他不愿意,怕查出什么毛病来,“如果看不好,还让孩子拿了一身债怎么办,一辈子没给孩子好的生活,不能等我走了还留下一身债。”

直到王继才离开,一家人也没能再留下一张新的全家福,那些团聚的笑脸只定格在了一张张泛黄的老相片里。照片上,父母穿着迷彩服,一家人站在刚栽种好的田地里,望着远处,甜甜地笑着。

如今,王仕花仍然守在开山岛上,王苏理解母亲,父亲走后,母亲只有在岛上才仿佛有了生命力,岛上有着关于父亲的一切,就像电影里,王仕花选择陪王继才守岛时所说的那样:“你守岛,我守你”。

正于全国公映的《守岛人》,让这份坚守的故事继续讲述着。

(荔枝新闻记者/李爱 摄影/张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