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的特别之处

为什么会选择《生活的意义》这本标题非常俗气的书来读?因为我在很多经典书籍中,在其他书友的博客中,甚至在很多名人的推荐中都看到过它。它出现的频率可能只比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的《沉思录》略低。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西蒙-辛克的《先问为什么》和《找到你的理由》,对找到 "为什么 "在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经常将这本书与我的阅读内容相互参照。

《生活的意义》一书是这一概念的先导,探讨了一个人应该找到为什么活着的意义,作者多次引用了尼采的话。

人只要参透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尼采

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一名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本书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生活的半自传式叙述,保留了一个难民的第一人称视角的见解和想法。作者观察到集中营中的一个现象,将难民分为两大类。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总是那些在生活中找到意义并抱着一丝希望继续前进的人,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坚持到最后。

那些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失去生活意志、没有希望的人,迟早都会死去。

下半部分从心理学角度回到了意义疗法的基本概念。在难民营中的观察被记录下来,并内化为作者自己的 "逻辑疗法",帮助病人--或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找到生活的意义,过上自己独特的生活。作者主张反对环境决定论。

作者反对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最宝贵的东西是他们面对逆境时的自由意志。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时期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1.

提交人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被剥夺了所有的外部财产,唯一的尊严和身体自由,周围充满了绝望和痛苦的气氛。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作者了解到,尽管外部环境无法忍受,条件也无法控制,但他仍然可以在自己内心保留人类最后的自由,即选择如何应对生活的意义的自由。

这是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的核心信息之一。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有个空隙,让我们有权选择如何回应,而我们的回应则决定了我们的成长与自由。

2.

作者认为,人类生存的目标本质上是自我超越,而不是自我实现(以下用更容易理解的词语代替。自我超越"="生命的意义":"自我实现"="成功")。

如果成功是一个人存在的目标,一个人越是努力争取,就越不能实现。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付出的努力是伴随着成功的程度。成功只是实现生命意义过程中的一个附带结果。

就像《先问为什么》中提到的故事一样,追求 "飞行器可以改变世界,造福大众 "的莱特兄弟最终打败了追求 "名利 "的兰利。

For success, like happiness, cannot be pursued; it must ensue, and it only does so as the unintended side effect of one's personal dedication to a cause greater than oneself or as the by-product of one's surrender to a person other than oneself.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无法刻意追求:它是种随之而来的东西— —当一个人献身于伟大事业时,产生不期而至的副作用— —或倾心臣服于爱人时的副产品。

随着追求幸福是一种 "小确幸 "的观念深入人心,这里给自己一个善意的提醒。

人们如何评价幸福?当幸福感高时,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舒适,我们很健康,我们能够买得起我们需要和想要的东西。幸福感较低时,源于生活的不舒适,心理上的压力和担忧,以及生活中消费能力的薄弱。因此,单纯追求幸福的结果是倾向于更加自私、舒适和物质化。

相反,那些找到生活意义的人更注重付出和贡献,他们的不舒服和努力工作与生活的意义相比,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人能够在刺激和反应的间隙对生命的意义做出负责任的选择,而不是仅仅出于生物本能。

在文本的这一点上,很明显,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精神超越的能力。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篇文章对 "幸福/快乐 "的分析更为深刻,学者Kathleen Vohs的一段话说明了这一点。

Happy people get a lot of joy from receiving benefits from others while people leading meaningful lives get a lot of joy from giving to others.
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从其他人身上得到了好处,才会感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时享受到愉悦。

3.

作者要求我们假设现在就是过去,而过去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的所有选择都是决定性的。书中的这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So live as if you were living already for the second time and as if you had acted the first time as wrongly as you are about to act now!
人就该这么活着,就像你正在经历第二遍的生命,而现在马上又要犯跟第一次同样的错误。

这个概念类似于电影《真爱至上》,主人公原本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可以回到过去,无限次地品尝自己的人生。但最后,他学到的真理是这样的,那就是把每一天、每一刻都当成最后一次,只活一次就够了。

这句话让我不时地回顾我过去的许多时刻,那些我缺乏勇气迈出的第一步,那些我因为缺乏自信而挤不出来的笑容,那些 "我为什么不那么做 "的时刻。如果我们只能活一次--这是一个被科学观察到的事实--我们难道不应该尽可能地活得无憾吗?

电影【真爱每一天】(About Time)

后记

如果有人来对我说:"环境不能限制你的思想,你有最终的选择自由,你可以决定你生命的意义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会想,如果他不是传教士,他可能只是一个说教的老师。

但这本书让我信服的是作者在地狱的个人经历,以及在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上与我产生了多大的共鸣。它以我自己的一个故事结束。

我仍然记得那一天,我骑着摩托车回家,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下,旁边是两辆摩托车和一辆出租车。在斑马线上,有一位老太太从对面的车道慢慢走来。从她走路的速度来看,很容易预测到,当红灯亮起时,她仍然不会走完斑马线。

结果是,当信号灯亮起时,她只在出租车前面,而我前面的两辆机车像赛马开炮一样从她身边呼啸而过,没有回头看一眼。

与那些没心没肺的人不同,我慢慢地骑到斑马线上,把自行车的前部转了九十度,进入摩托车道,下车后把脚踏板立起来。我走到老太太面前,用左手扶着她,同时举起右手示意来往车辆减速。

然后我向挡在我面前的骑车人鞠躬道歉,扶起我的车继续前进,带着满意和快乐的心情离开了现场。这个画面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除了可能会跟随我一生的悔恨之外,这也是人生中无价的一课。

When we are no longer able to change a situation, we are challenged to change ourselves.
当情况不再是我们能改变时,我们的挑战就是「改变自己」

我很感谢这本书给了我写这个故事的勇气。在兴奋和反应之间,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