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针尖上的技艺,非遗瓯绣

文图:静谧夜空流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月的瓯城,轻易让人产生一种“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适雅致。独自撑一把折伞,应邀走进位于瓯城蒲鞋市街道的浙江创意园区,一座座曾经的旧厂房,用木头、玻璃等材料改造过,任沧桑外墙攀爬着粗大藤蔓的园子。园里头香樟树都上了年头,高高擎起新绿荫郁的林冠,将头顶天空遮掩得绿野仙踪一般,连空气也似乎染成柔柔浅绿。林冠下水雾盈蒙的A幢一楼,迎门遇见邹绳珠和她的瓯绣技能大师工作室,邂逅针尖上的技艺——非遗瓯绣。

瓯绣,作为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因产於瓯江之滨而得其名(亦名“温绣”)。世尊苏、湘、粤、蜀为中国名绣的四大家,瓯绣虽不在其中,却亦能与之齐名於世,当无人怀疑绣中珍品地位,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所谓刺绣,以绣针引彩色线(丝、绒、线),按设计的文字、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循绘就的纹样刺缀运针,最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称“黹”、或者“针黹”,市井俗称“绣花”,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中国刺绣,源远流长了。“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而瓯城的刺绣传承,则稍微晚了一些,始於唐代锦衣。至宋、元年间(即800多年前),瓯越民间盛行在鞋帽、衣服、肚兜、荷包上刺绣,这便是瓯绣的雏形。到了明清两代,大兴佛寺,佛神的绣像、佛幡、衣袍之类都采用刺绣作装饰,为殿堂增光添彩。1966年底至1967年初,曾在瑞安慧光塔(又名仙岩寺塔)中发现三方“双面绣经袱”,以杏红色单丝素罗为地,用黄、白等色粗绒施平针绣成对飞翔鸾团花双面图案。团花图案直径约3厘米,花纹两面一样,正面脱线处可见粉本。团花绣线用绒粗,绣面平整,针脚整齐,是绣工技巧熟练的标志。这三方双面绣,属至今所见双面绣品中有明确年代的最早作品,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似乎印证着瓯绣的精妙与传承。

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功用从宗教装饰扩展到生活用品、艺术收藏,民间形成“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传统,并渐渐流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瓯剧《高机与吴三春》就有唱词“一幅罗裙将兄赠,针针线线表妹心”。当时还开设了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的红火,更是留下绣衣坊地名,可见瓯绣早已风行城乡。

漫漫历史长河的沉淀,光阴积累让瓯城女儿家闺房手艺不断花样翻新,於刺绣技艺中衍化出十字花绣、发绣、钩绣、绒绣、电脑绣花、畲族民间刺绣等诸般刺绣工艺品种。其中瓯绣可说是刺绣园里一朵奇葩,构图简练,图案百变,运针灵活擅变而严谨,在千丝万缕的纠缠中梳理出绚丽色彩,绣理分明而绣面光亮。创作者通过对画作的“绣”化,让原有的意境在针线中重组,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并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之统一。高超技艺水平,承载了深厚传统文化内涵,一针一线一世界,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比如“红楼梦十二金钗图”,在长2米、宽1米绣幅中,四季花卉同时盛放,“十二金钗”集于一图,画面十六个人物的脸型、发髻、首饰、神态各不相同,绣面绚丽多彩,光彩夺目,成了收藏家珍藏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邹绳珠的瓯绣工作室,浏览满壁绣作之际,目光不由一滞。那幅长2.65米,宽2.52米的绣作巨幅太具有视觉冲击力了。色调浓烈的《国韵祥和》,又称作“错金银龙凤方案”,邹绳珠与同事李嘉芝联袂倾力打造的杰作大气磅礴,曾获200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洋溢着华贵尊崇气息,怎能让人不以嘱目。吾以为瓯绣总是擅长花鸟、鱼兽的小姿态,或者戏曲人物题材。谁想到竟然可以这样“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逼真得如同油画一般,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高大厚重与古朴雄伟。

听闻绣品的创意,来源於出土青铜器的神幻光彩。作者当年参观石家庄博物馆时,深为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所震撼,对造型生动的青铜礼器氧化层所呈现出来的迷人蓝绿色彩、以及华美、奇异的纹饰图样叹为观止。及归,苦思冥想如何用立体瓯绣技艺,展现中华古老传承的千年文物之神韵。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是学界的称谓,说到底乃一种方案或方形几案的底座。绣品力图再现出土文物模拟动物造型的精美奇巧。斗拱之下,龙、凤、鹿三种动物自然形态结构繁复而维妙维恰,色彩斑斓夺目。主体由四龙与四凤纠缠结合而成。龙首上昂承托起方形斗拱四角,形态均作双翼双腹,翼腹后掠收缩,盘环纠结于中央,状如半球形成底座核心。而龙腹呈弧形延长,反甩于龙首之后,状如倒钩形并与相邻龙腹交叉结环。四龙之间插有四凤,位于相邻双龙的后掠反甩结环 处,凤翼与龙腹及翼缠结在一起。 凤首扬起,鸣叫声声,引颈欲飞。 四龙之足与四凤之尾下踏於圆环形托盘之上,托盘则由四只蹲卧的梅花鹿承托。 十二只圣祥动物造型巧妙联结,疏密适宜,犹如配合默契的团体艺术之舞,姿态优雅,张弛得当,动静相宜,精致细腻。

如此精致的立体造型,欲图通过绣作的平面来展示丰姿,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尽管瓯绣作为传承悠久的技艺,曾经运用过的针法何其之多。 旧时民间以平针为主,以后渐有齐针、切针、套针、接针、施针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手法。 奈何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繁复的镂空花纹堪称战国时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尺方之间犹见中山古国历史沧桑,彰显着中山文明的灿烂异彩。 想还原如此精致青铜器沉睡千年后,摞叠了岁月积淀的斑驳氧化肌理,殊非易事,总觉着现有针法无法得心应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作者觉着传承应该是一种尊重,并非食古不化。当传统技艺不足以表达心中所想,那便无须刻意困守既定之规,在遵循传承的前提下尽可以推陈出新方属正道。於是另创针法,错针技艺应运而生。瓯绣是用针引线的艺术,所用绣线称撒线,一种一绞绞多丝合并而成的彩线。撒线拥有百多种色彩,各自由浅至深又分出三十多种色阶,缤纷色彩皆可寻其踪。错针法打破思维惯式,别出心裁地从一根细如发丝的撒线中抽分出十六根细丝,又将十多种不同颜色的细丝与之重新组合,形成一百多个色阶,大胆采用现代绘画技巧和三维立体法等全新技艺,作品运用意象造形,集技艺、工艺与摄影艺术为一体,突出了青铜文物的质感和立体感。如此千变万化,以新颖的瓯绣针法来表现沉睡千年的青铜器风采,可谓“纷然不可胜识”,给瓯绣艺术带来崭新的风格和品貌。

《国韵祥和》对面摆着另一幅绣品,色彩没有那么浓烈,却满满田园秋韵的恬然闲淡,宛如散发着归田园居诱惑。长约1.9米,宽约0.7米的《廊桥》,取景自瓯地泰顺北涧廊桥,其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同样属瓯绣佳作。但见一眸秋光盈盈,桥廊口黄艳的明丽与郁绿的深沉交织,勾起那年秋风里走过桥头卵石台阶后伫立凝眸的回忆。清浅水淌幽静流之北溪,一座叠梁式木拱廊桥孑然独立,桥旁历经无尽风霜的老乌桕树落英缤纷分外红,与桥头冠盖葳蕤香樟相伴,默默守着岁月沧桑,几度风雨春夏秋冬,不觉已近四百年华。如今拥有东瓯八百年传承的工艺——瓯绣,用千针万线将“世界上最美廊桥”搬入绣作,非遗廊桥与非遗瓯绣美丽邂逅,别样的韵味无法言表。尤是桥廊漆成朱红色的风雨板,被岁月剥蚀得斑斑驳驳,搭配上如虹跨水廊屋之柱架的原木本色,以及灰瓦的黯淡,桥下如镜水面波纹不显,寂然无言的苍凉中传递着一份古朴韵致,让人不由沉迷。

工作室显眼处,还摆了一幅老寿星长条屏。这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老物件,很能代表瓯绣传统风格。传统瓯绣显著的特点就是厚重,像这位寿星翁,身上的颜色都呈块状。只是如今不甘守旧的瓯绣对传统进行了改良,使之更接近现代人审美,所以有了刘基绣像,就摆在入口处。绣作追求三D效果,立体感比较强,色彩鲜艳,写实的作品格外逼真。至于寒香梅韵,瓯绣当然的题材,无论红妆艳丽还是白洁素淡,君子之风品自高雅。还有瑟瑟江岸几舍茅屋伴凋敝寒树、三俩雀鸟嬉飞翔舞闹横斜瘦枝。小小一间工作室,风雅不需阔敞。斗室之居藏古老传承,帛绢之体载风物万千。一程浏览足够心悦诚服,此程已然不虚。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王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