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韬韬爸爸看到一组39年前的老照片,一种不可言喻的情绪就漫上了心头。忍不住要分享给大家看看,再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这是来自日本的摄影师秋山亮二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拍摄的一本摄影集《你好,小朋友》。

话不多说,大家先来一起回味一下那段过去的光阴吧!

那年那月,在今天都成了泛黄的老照片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没有今天琳琅满目的游乐设施
更没有手机,没有让人目不暇给的电脑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站在街头巷尾,有的三五成群,有的自娱自乐
玩的都是最原始的踢毽子、抛石子、跳飞机

但是快乐似乎并不需要多么精致,多么奢华
反而像是是随手可得的阳光、空气

哪怕是简单的老鹰捉小鸡,也可以疯玩一个下午

那个时候,没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提高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

也没有那让人瘆得慌的升学压力

有时候,就坐在家门的小板凳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一下午过去了,居然也不觉得无聊

早上起来做个早操,晨清气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堂间的十分钟休息时间,是真的可以休息的

也没有那么舒适讲究的房间和课桌椅

两张小凳子

不用父母催促,也能自动自觉做完一天的作业

那时候的夏天好像总是特别长

没有空调,甚至没有冰箱

但是妈妈冰镇起来的西瓜和那一瓶瓶的橘子汽水
为什么一辈子都在怀念?

那时候,天好像特别蓝
家门口的小溪小河也还没有被污染

轻轻一跳
脚下便是整个夏天

斑驳的光阴里,藏着多少人的童年

要是到了那阳春三月,携伴同游
即便没有照相机
但那湖光山色,铁皮大巴
都成了七彩斑斓的图画
伴我入眠

今天的孩子们呢?

当时日本媒体报道:在中国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不知何时忘记了的,朴素的笑容、率直的眼眸、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而舒展的快乐 。


但是,在那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39年就过去。曾经连日本人都羡慕的中国孩子,又变成了怎样的模样呢?
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
书包越来越重,笑容却越来越少;
天空依然蓝,阳光照样灿烂;
但曾经那奔跑在夕阳下的追风少年们,都被关在了班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家长们似乎开启了一种全民“内卷”的竞赛,自己辜负了的光阴,想从孩子的身上找补回来。你报一个补习班,我报两个;你做两套卷子,我的孩子就要做四套。
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谁都害怕哪怕少付出一分,就成了那被落下的一个。

北大明星心理学教授魏坤琳说:很多人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孩子考个好大学。
然而,在北大,那些被外界看来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不代表每个学生都开心,都幸福,都找到了自己。
因为整个的教育关怀,都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这种教育目的是错误的。

教育部门三申五令要给孩子们减负,要严厉管理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哪怕教育专家们的不停呼吁,要家长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眼里只看着分数。
但却始终无法改变“卷”红了眼的家长们,不顾一切的鸡娃教育!
而一组组血淋淋的数据,无时无刻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

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我觉得,是时候,和大家深入地聊聊,鸡娃热的问题了。
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数据所得的个人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

鸡娃潮的是怎么形成的

实在上,进入这种全民“内卷鸡娃”的,并不只有我们中国人。早在90年代,日本就一度进入了这种状态,所谓的“夏令营里的日本少年”都是有原型的,而消化这股鸡娃潮,成为了如今的“平成肥宅”,日本花了足足将近30年。


我认为,这并非是部分商家媒体或者教育机构主导的带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

我总结了一下,形成鸡娃、内卷潮的核心因素有三点: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型,对高学历高专精人才需求急剧提升,带来肉眼可见的教育红利
简单来说,就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财富分配方式也带来了改变。社会对诸如“高科技”、“互联网”等高学历高专精人才出现了爆发性的需求增长。

于是,上一代人惊讶地发现,即使在工作中再努力拼搏,也很难磨平教育水平差距带来的巨大收入差距,于是他们得出了“学习是最容易创造财富的方式”这个结论。这给了这一代家长们无穷无尽的鸡娃动力。

二:教育投入断层带来的错觉
所谓的教育投入断层,指的是两代人在教育投入上出现了巨大的差距。比如上一代人,父母普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孩子大多采用“放养”的状态;而孩子们自身对于学习考试的重视程度也并不高,并没有花太大的力气去“学习”。
而当这一代的孩子长大,也逐渐变成了父母的角色之后,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因为自己以及父母在学习上的投入不足,所以成绩不够理想,只要自己在孩子身上足够用功,孩子必然可以成为“学神学霸”,从而平步青云,实现阶级的跨越。

三: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点是最显而易见的,过去的家长们很可能既没事经济水平去支撑他们鸡娃,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把目光死死盯在孩子的学习上面。而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则给了家长们加入鸡娃大军的最终资格。

内卷背后的残忍真相

看完上面这三点,不知道你现在的想法是否有了一点变化呢?如果没有,接下来我可能要狠狠地打击你,为你揭开鸡娃内卷背后的残忍真相!

首先,我们目前肉眼可见,无比诱人的教育红利,实际上会在一段时间内渐渐消失。这是随着经济发展放缓、海外人才回流,以及,大量鸡娃成功的人才输入所必然带来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身上看到,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收入水平差距是会被不断缩窄的。这也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发达国家的体力劳动者工资比白领还高的信息来源。

但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鸡娃并不会带来很高的成材率!其原因在于,教育是一场比赛,顶端的永远只能有少部分人!而绝大多数的人,是注定平庸的。

很多鸡娃家长不是不知道自己扼杀了孩子的快乐,只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合理交换——放弃童年部分的快乐和健康,换来成年后的美好人生。但他们却被教育断层造成的错觉误导了,严重高估了鸡娃的成材率。

又或者他们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别人都在逼孩子,我不逼,孩子岂不是被我害了?

事实上,当大部分人都在鸡娃的时候,你的努力很可能并不能明显提高孩子的成才率!原因还是这句话,顶端的永远只能是少部分人!你在努力的时候,比你更优秀的人同样在努力!他们有更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有更好的家庭条件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个事实看起来非常的残酷,但是,这也许就是事实。

真正好的教育观到底是怎样的

我这篇文章不是只想给大家传播负能量,告诉大家别用功了,没用的。而是,我想告诉大家,培养孩子是一门大的学问,真的不是拿着书架逼孩子学习,拿着补习费缴费单逼自己就行的。

我把教育用两个指标衡量——关注度+干预度。

关注度:指的是你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的性格喜好,大到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短处是什么,细微到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哪一节课走神了没跟上。

干预度:指的是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的频率。

根据这两个指标,可以把不同类型的家长分成6种类型。

低关注+低干预:佛系家长,完全放养式。

这类家长想要孩子成才基本只能靠运气和孩子自身天赋异禀。

低关注+高干预:低级鸡娃型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只知道一味逼孩子,一旦不顺利就责怪孩子,总是喜欢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却忽略了孩子的付出。

这类家长的孩子心理发展容易出现问题,学习上总是容易出了力却没效果。

高关注+高干预:高级鸡娃型家长,常见于中产或者精英独生子女家庭。这类家长一方面很关心孩子心疼孩子,另一方面却不得不狠下心去逼迫孩子去承担来源于家长的巨大压力。

这类家长的孩子总体并不会太差,但是很容易走出“高开低走”的曲线,明明一直很优秀却会在某个节点突然急转向下。其转向的分割线是孩子什么时候承受不住身上的压力。

高关注+低干预:这才是我真正建议大家采用的教育理念。保持对孩子的高度关注,只对孩子明显的短板部分进行干预!放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求孩子样样拔尖,但是尽可能及时帮孩子补足弱项,平衡发展就可以了。

这类家长的孩子大多一开始表现平平无奇,不好不坏,但是性格开朗心理积极。到了某个节点,孩子可能会突然“开窍”,从而大放异彩。属于“低开高走”的类型。

结语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一个幸福的人生,不是仅仅用成绩或者财富来衡量的。把美好的童年还给孩子,他们会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