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还没开始大规模流行前,最初的歌曲音乐载体是磁带与唱片,磁带的缺点显而易见,就是需要专门的磁带机来读取磁带上写入的歌曲内容,但是每张磁带本身的存储容量有限,不足以承载保真度极高的音乐信息。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进一步发展为CD光碟,但是CD播放要用专门的CD、DVD、DVCD类型的碟机,这种形式的音乐市场,唱片发行成本很高,CD光碟也极其因为刮花而不容易保存,当然了,黑胶唱片除外。
后来,网络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音乐制作人、厂牌开始选择把版权经营交给环球音乐集团(UMG)之类的公司专门经营。版权公司则与拥有巨额用户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巨头合作,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歌曲。
互联网公司经营音乐App,能否取得长期成功,留住歌迷与核心付费用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权之争。国外经营得比较成功的数字音乐巨头有Google Play Music、Amazon Music、Apple Music、Spotify等。国外音乐巨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没有中国市场上“独家垄断”的版权焦虑问题。Spotify的全球化经营,在多个国家市场拥有海量用户,让人为之侧目;而亚马逊音乐的成功源于Amazon最早是经营书籍和音乐唱片租赁起家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了互联网上。现代音乐App线上用户月度订阅付费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曾经传统的线下唱片店唱片租赁模式的网络版。
阿里旗下的虾米音乐倒下在了2021年的春天里,7年前,小而美的虾米音乐被阿里巴巴收购,依靠阿里拥有的海量电子商务客户,其实为虾米音乐引流的问题真不大,问题在于留不住用户,更谈不上培养用户的付费意识。虾米音乐关闭的背后,是阿里自始至终都没拿下热门音乐的版权,App内容生态的护城河没搭建起来,这为其一;其二,虾米音乐的推荐算法存在极大的问题,用户在该平台听了多首音乐后,它依旧不懂用户的音乐品味,引用一位前虾米资深用户的话说:“日推歌曲就像往耳朵里倒垃圾。”;其三,虾米音乐缺乏像网易云音乐培育起来的“云村”音乐社交文化。
虾米倒下的前一刻,都没能拿下火遍华语音乐圈、承载数代人青春回忆的周杰伦歌曲。即使虾米的VIP几乎对所有会员都免费发放,都难留用户的热爱,转眼就投中国移动旗下财大气粗的咪咕音乐怀抱,在咪咕即使不开会员也能免费听Jay Chou的歌。一个讽刺的事实是,虾米关闭了,很多虾米音乐用户的VIP还有几百天未到期。用户付费意愿不高,用户流失之痛,入不敷出的经营常态成为了压死虾米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内音乐版权之争,也影响到了百度,百度最早于2010年上线了Ting音乐,随后2011年更名为百度音乐,也许是因为意识到版权问题,2018年百度音乐与太古音乐集团合并,百度音乐正式更名为千千音乐,算是明哲保身之举。
2016年,财大气粗的腾讯,把中文在线音乐平台历史悠久的酷狗音乐、酷我音乐收归麾下,跟QQ音乐组建成了腾讯音乐集团。酷狗音乐最早积累了海量的用户,酷我音乐也有着差异化的主打特色,App操作界面简洁明了。
网易在扶持独立音乐人上也不遗余力地投入,积极拓展发展的边界。而百度音乐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2015年9月,Apple Music正式进军中国大陆市场,至此,国内音乐市场形成了腾讯音乐集团、网易云音乐、Apple Music三足鼎立的局面。苹果音乐对认证的学生用户给予5元/月的付费订阅优惠,对普通用户实行的是10元/月的订阅费。5元每月的试水价是苹果在培育学生用户的付费意识,对旗下的生态形成深度捆绑。苹果音乐坐拥7000万的海量歌曲版权库目。
2021年6月苹果召开WWDC大会,在会上宣布Apple Music启用苹果音乐数字母带、无损音质、空间音频。无损音质+空间音频,无疑是苹果音乐不断开拓市场,收割用户心头好的两把斧。无损音质足以让一大批从前鄙夷苹果音乐的潜在HiFi发烧友加入到苹果音乐用户的队列中来。而依靠Dolby Atmos技术加持的空间音频,则让听者犹如置身歌曲创作录音室或演唱会现场。
音乐市场免费的蛋糕总会存在,但苹果偏要做收费的蛋糕,这样才让用户吃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