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北宋院诚鲜二本,三唐法从弗多。可惊当世王和赵,已讶一堂君与臣。”——乾隆题《千里江山图》

公元960年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带领下宋朝成立,宋朝又继承西蜀和南唐的传统,在宫中建立了翰林书画院,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在此基础之上设立画学,翰林书画院就不再只是一个召集画师进行创作的场所,而是成为一个系统性培养绘画人才的皇家学院,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学院,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皇家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大家都听过“踏花归去马蹄香”“乱山藏古寺”“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故事,这些故事其实全都出自于宋徽宗画学的考题,宋徽宗招收学生的时候没有在阶级上做任何门槛,无论是贵族子弟(士流),还是布衣百姓(杂流),只要通过太学法的命题考试就可以入学,且待遇非常之好,有钱拿还有地方住。

于是某一年的某一天它吸引到了一位13岁的少年,这位少年叫做王希孟,王希孟生于1096年,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着绘画能力和绘画梦想的孩子们不用以卖画为生,或者挤破头去进画院,只要多费心思进入画学,埋头琢磨自己的技艺,就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而被授官,尽管画学门槛也高,但多了一条路可以走。

当时招收的人不过30人,王希孟却脱颖而出,这种不亚于千里挑一的选拨制度,夸一句王希孟是天才一点都不为过,然而这位天才经过3年的学习之后却挂科了,没有能进入画院,只在“禁中文书库”里负责誊写文书、整理资料,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打击十分严重的事情,但王希孟没有消沉下去。

他还是一如既往沉浸在画作中,每每画出一幅就要找机会给宋徽宗进献,经过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宋徽宗被他的所作所为打动,愿意亲自教他作画,在宋徽宗的提点之下,1113年前这位18岁的少年交出了《千里江山图》这幅答卷(这里说一下,“千里江山图”名称的由来,是根据康熙所写的那首诗,并不是当时就取好的,请看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里江山图》在节目上亮相时,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不喜欢它,很多人都被那青绿蓝交替的图景所震撼,可以看到王希孟画笔下的山峰隐隐约约起伏多姿,江河浩浩荡荡蜿蜒流转,其间人物、村庄用笔精细,整幅画美不胜收,宋徽宗将它赠给蔡京,又从蔡京到宋理宗、溥光、梁清标、溥仪、靳伯声,最后才到故宫,可以说火了千年。

不过遗憾的是,王希孟一生仅有这幅《千里江山图》传世,因为之后就再没有王希孟的相关记载,且公元1117年20岁时他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尽管宋朝的绘画艺术发展到顶峰,但画师们也依然是明明身怀绝技却最透明的存在,没有史书记载,生平寥寥几语,那么王希孟到底是如何身死魂消的?人们有三种猜测。

一就是中毒而死。众所周知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且虽有斑驳,但确实千年不褪色,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它的原材料,整幅画用到的原材料非常珍贵,诸如孔雀石、蓝铜矿、青宝石、朱砂、雌黄、赭石、砗磲等,其中不乏“矿物宝石”,或者说大多数是矿物宝石,很多又有毒,王希孟一幅画画了半年,极有可能就此而死。

二就是被赐死了。清代《北宋名画臻录》载:“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图》,上大悦,此时年仅十八。后恶时风,多谏言,无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上怒,遂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意思就是后来他又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宋徽宗看了后可能是感觉自己被讽刺了,于是将他赐死。

三就是遁走了。依然是清代《北宋名画臻录》载,在前面那段话的背后还有另一段故事,即“时下谕赐死王希孟,希孟恳求见《千里江山图》,上允。当夜,不见所踪。上甚惊疑之,遂锁此图与铁牢,不得见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迷踪,可叹世人不得而知也。”就是说王希孟求看画,看了后不知所终,可能是藏到了画里面。

事实到底如何没有人能知道,甚至“王希孟”都不一定姓“王”,毕竟蔡京的题跋上只叫他“希孟”,他的画还很有可能是多人合力完成,或者说其中说不定就有宋徽宗本人的功劳,他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谜,更是一簇星火,闪动间让大家知晓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也令他仅以一名一画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