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中,鲁迅成为时代中被强行定格的片面化文学大师。

但,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位真正具化的文学大师。

1881年,9月25日。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会稽县一个落寞的世家中。

据鲁迅回忆,他所在周氏一族原为当时望族,在明朝万历年间家族发展达到鼎盛,坐拥田亩一万多亩,十多个当铺。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近300年的时间。

后来,在清末乱世中洪秀全带领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斗争。

图 | 太平天国起义活动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86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三百年望族的绍兴周家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这一年,慈禧刚刚上台。

这一年,鲁迅的父亲周凤仪出生。

这一年,太平军的后起之秀李秀成引兵在长江以南进犯,其部将陆顺德占据绍兴,纵兵劫掠当地富商,周家几乎被抢劫一空,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20年后,鲁迅出生。

周家家世落寞后,到了鲁迅父亲周凤仪这一支仍旧分得四十亩田地。

这些田地成为周家供应平时开销的一笔巨额收入,周凤仪仕途并不顺利,京师考取了秀才,就已经触摸到了清朝科举考试的天花板,再也没有了向上努力的拼头。

鲁迅在家里排行老大,家中共有四个男孩、一个妹妹。四弟、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早早病逝,家里对于当时作为长子的鲁迅十分看重,家人带着他前往附近桥头的长庆寺庙祈福。

为了避免鲁迅早夭,还给他起了一个法号:

---“长庚”。

家人希望这个孩子长命百岁,更希望他能够延续这一脉的香火。

童年时期的鲁迅过得相对来说比较幸福,贴心的祖母是他的最好启蒙老师,常常坐在他的床头给他讲述一些简单且有趣的故事。

1893年,12岁的鲁迅被送往了三味书屋。

这里是当时绍兴府办学条件最好的学堂,周氏家族近三百多年的基业,即便被太平军扫荡之后,家族仍旧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就读最好的学校。

鲁迅在三味书屋长达六年的时光里,他又亲眼目睹了官场板荡对于自家的影响。

自从太平天国席卷周家之后,鲁迅的父亲因为长期仕途不顺,身体一直不好,也没有收入来源。

鲁迅这一支周氏家族的经济来源全部依靠爷爷周介孚

图 | 周介孚旧照

周介孚原为进士,凭借自己的真实才学进入官场,在江西地区当了一名知县。

刚刚步入官场的周介孚还是一位没有失去棱角的刚硬少年,他经常和自己的上司对着干,没过多久就丢了自己的乌纱帽。

棱角分明的少年,终究还是折服于世俗,成为了一位油腻的大叔。

大叔归来,纵横捭阖。

后来,身边的朋友劝说她,如果还想做官就试着“卖田捐官”吧。毕竟你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到头来连个养家糊口的工作都没有,那你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从那以后,周介孚已经对生活看得通透,官场就是人情,满腔的热血大抵做不了一名好官。他卖了家中的一部分田亩最终又成功换了一个当官名份。

但那时候,清政府虽然背地里有这种灰色的渠道可以做官,但往往都需要等待很少一段时间,必须先交钱,然后有空补的官位才能依次递补。

而且,这种方式都是暗中操作,朝廷实际上名不允许,只是他成为某些大臣发财的途径。

为了这个官位,周介孚足足等了九年的时间。

可是,在1893年,在周介孚的身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科举舞弊案。

这一年,还恰好是他的孙子鲁迅前往绍兴府三味书屋上学的年份。

当年,各省举行乡试,此次组织乡试的主考官恰好是周介孚昔日的好友殷如璋。

周介孚写了一封信,外夹带一点银票,让下人前往苏州送给好友,希望此次乡试能够照顾一下自己家的长子,以及宗族侄子。

下人在一条船上打听到了主考官的下落,而且此时的主考官身边还有几个苏州当地的地方官。

他将这些送给主考官的随从之后,一直站在岸边等待回信。

时间一长,这个下人实在等不了,便扯着嗓子在岸边问了起来:

“老爷拿了银子,怎么也该给个话或者收条,小人好回绍兴交差!”

这就相当于,一个外人当着书记、省长的面子质问如今负责高考的官员,您收了钱,到底能不能办?您倒是回句话啊!

我等着回信呢?

旁边的苏州地方官觉得这周家实在太猖狂,直接下令下令缉拿在船外喊叫的周家下人,还扯出了此次乡试的舞弊大案。

这件事情一度传到了光绪皇帝耳中,他下令将周介孚严办,判处其“斩监候”。

这件事情,也让鲁迅所在这一支宗族彻底断了经济来源。

鲁迅在三味书屋上学的那段时间,周家日子过得相当凄苦,鲁迅有事没事总会帮助家里典当东西,以此换取一笔钱财,维持家里的生活。

第二年,鲁迅的父亲周凤仪看着周家越来越贫寒,病情更加严重,经常躺在床上苦闷的吐血,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1898年,鲁迅离开了生活十七年的家乡,考入南京水师学堂,随后又转入了路矿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鲁迅曾经回忆过自己家族那段悲情的巨变历史。

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四年学习生涯结束之后,鲁迅又获得了清政府公费留学的机会,他们路矿学习的六名学生被派遣到日本继续学习。

图 | 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年,他的好友还给他写了一封信:

“乘风破浪气豪哉,上国文光异地开。旧域江山几破碎,劝君更展济时才。”

志气昂扬的少年,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带着好友的殷切祝福,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

1906年,夏日。

鲁迅母亲在家听到外面的风言风语,自己的儿子在日本找了一个日本姑娘,而且已经结婚,还生了一个孩子。

这对于鲁迅母亲而言,着实为大不敬。

因为鲁迅在前往日本留学的时候,母亲已经帮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此等自己儿子找日本媳妇的消息,实在让她没脸见人。

那一年,还在日本的鲁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鲁迅在母亲信中看到了四个字,瞬间大惊。

---“母病速归”。

在踏入街头的时候,鲁迅就看到自己门楣上面挂上了艳红的纸灯笼,灯笼上面还用墨笔写着一个大大的“喜”字。

鲁迅知道,自己被母亲骗了。

他以骗婚的方式,开始了一段他并不想接受的婚姻。

新娘子朱安也成为了他一生中备受争议的一个女子,她的三寸小金莲,她的见识,成为了鲁迅排斥她的直接理由。

图 | 朱安旧照

新婚之夜,鲁迅并不想面对朱安,最终还是他的叔父架着他将他送到了楼上的婚房。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之后的鲁迅脸上印着靛青色,那是他被子的颜色。

他说,他自己用被子蒙着自己哭泣了几乎一个晚上。

25岁的鲁迅在婚后几天,开始化悲愤为力量,一股脑地杵在母亲的屋里读书,完全没有真正地融入他和新娘子朱安的这段感情。

母亲拿他没有任何办法,而刚刚过门的朱安更不敢随便指责新婚丈夫的不是。

同年,鲁迅机械式地完成几天大喜日子庆典之后,又转身前往日本继续求学。

朱安呢?

她一心守在周家,希望有一天鲁迅能够回来,也能够改变对于自己的看法。

1909年,鲁迅归国之后,开始在学校教书,不久又被蔡元培邀请进入教育部工作。

这段时间,他很少回家,更不用说和朱安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这个可怜的新娘,成为了生活中的落寞女人,她最大的作用就是照料周家的一切,照顾自己的婆婆,以此维系自己在周家的存在感。

也是,唯一的存在感。

1919年,11月。

鲁迅在北京购置一套院子,将母亲附带自己的妻子接到了北京生活。

在北京,鲁迅遇到了热烈似火的许广平,师生情深,是一生,亦或是一世。

图 | 许广平旧照

日子久了,许广平和几个学生开始开鲁迅的玩笑,她们那时候还尚不明白老师和妻子的别扭疏离关系。

当一行人并行路过朱安房间的时候,看到朱安房间木门未开,一把将自己的老师推到了师母的房间,还在外面将门锁了起来。

鲁迅大怒,在屋里面呵斥他们开门。

“这有什么可以开玩笑的?”

京城小巷,料峭寒冬。

北京的冬天并不好过,朱安心疼鲁迅。一次,她帮鲁迅缝做了一条新的棉裤,还是在鲁迅不在房间的时候,偷偷地放在了他的房间,避免他见面尴尬。

然而,这个懂事且贴心的旧式女子,还是受到了鲁迅的侮辱。

鲁迅扔掉了朱安亲手为他缝制的棉裤,并没有说一句好话。

鲁迅家里的帮工曾经特别有意思地形容这两口子难得的对话:

“大先生与太太每天只有三句话,早晨太太喊先生起来,先生答应一声‘哼’。
太太喊先生吃饭,先生又是‘哼’。
晚上先生睡觉 迟,太太睡觉早,太太总要问:门关不关?这时节,先生才有一句简单话:‘关’,或者‘不关’。

朱安对鲁迅的关怀达到了无所不至的地步。

他会在鲁迅咳嗽的时候,观察血丝的多少。

他会在鲁迅肺病的时候,亲自为他捣米熬粥。

鲁迅的文章曾经救了太多的人,太多人的思想因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愿意用自己的文章感化世人,更愿意将一些从异国学来的思考玩意儿手把手教给陌生人。

图 | 鲁迅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绍兴城的清洁堂,他目睹过寡妇的无奈回望,她们回望的是自己的青春。

在绍兴的安桥头,他目睹过穷苦妇女的摇尾乞怜。

他明白封建时代对于一个女性的摧残有多么的可怕,所以即便他相当讨厌这段婚姻,讨厌朱安这位封建女子的时候,他仍旧没有选择名正言顺地放弃。

这样有损他的形象,他更不想成为那个悲情时代的刽子手。

但他尽自己最大能力所做的也,仅此而已。

他此生的温情都给了陌生人、给了朋友、也给了母亲,唯独不愿给朱安。

朱安留给他的唯有无尽的厌恶,而他带给朱安的也未有无尽的伤害。

1923年,朱安突然闯进了鲁迅的房间,她当着众人的面,说了一番话:

“我是配不上大先生,大先生要娶妻纳 妾,全凭他自己 ;但我生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老太太活着一天,我服侍她一天,老太太百年以后,我吃斋念佛,决不离开周家……”

关于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已经风言风语,这个封建女子终究还是无法面临这样的结局,她当着鲁迅朋友的面,申明了自己的立场。

图 | 鲁迅和朋友

四年后,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

图 | 鲁迅和许广平

而朱安,真的成为了鲁迅生活之外的局外人。

1936年,鲁迅在上海去世,朱安在北京为鲁迅举办后事。

落寞妇女,一白衣。

鲁迅病逝之后,朱安的生活变得困难,她不得已准备变卖鲁迅生前的藏书,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文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组团前往北京劝说朱安,一定要好好保护鲁迅先生的遗物,断然不能如此行事。

一向不善言辞的朱安,在这些人面前哪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反驳他们。

她流着眼泪哭诉道: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从后来有人花大钱购买鲁迅遗作、字迹,而朱安坚决回绝来看,我们大抵能够想象,她实在为生活所迫,所属无奈。

最终,朱安将鲁迅所有的遗物都交给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手中,也算成全了鲁迅和许广平。

1947年,朱安在北京去世。

临终之前,她的唯一遗愿是希望能够和鲁迅合葬,仅此而已。

图 | 朱安

她的最终结局,葬在了北京西直门的一片荒地里,没有墓碑,仅是土堆。

以前听过这样的故事,鲁迅在生活是是个很懂事的人,他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很好地去思考问题。

“我的小说中写人物时,不是写老大就是写老四。因为我是长子,写他不好的时候,至多影响到自身;写老四也不要紧,横竖我的四兄弟老早就死了。但老二、老三绝不提起一句,以免别人误会。”

在那段特殊的时代里,朱安这样的女人,没有文化,亦没有见识。

她们的行事规则,亦是世俗的规则。

没有人愿意教她怎样融入这个新时代,即便是自己的丈夫鲁迅,他也没有耐心将片刻的激情放在朱安的身上。

鲁迅是一位透彻世俗、看穿生活的人,但在这样一位秉持传统封建思潮的落后女性面前,他甚至不愿耗费出一丁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他为中国太多的民众来了一场思潮大清洗,唯独不愿意在自己的结发妻子身上花费一丁点的耐心、时间。

我想,这样的处世,对于朱安而言,未免有点太残酷。

当思潮遇上世俗,当鲁迅遇上朱安。

所有生活、性格上的杂糅、贯通,都会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在鲁迅的骨子里,他不愿承认自己抛弃妻子的事实,他更愿意背上抛弃妻子的罪名,就连许广平的名分,他一生都没有做到。

图 | 鲁迅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用强烈的道德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又在用无情且刻骨的方式,放纵一个封建女子的无知、无奈、无望。

他把最真的情感,最好的温柔,给了世人,也给了身边的人。

唯独,最讨厌朱安。

唯独,少了朱安。

朱安曾经也无意中说过: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 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 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 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看来我这一辈子只好服侍娘娘(婆婆)一个人了。”

不知,以她的学识,何以说出这样深刻的话,想必她也曾经想着上进,做一个能够真正走进鲁迅心中的女人吧~

只是,她的成长速度,未免难以快过新欢出现的速度。

朱安用了十年时间去接受那段她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下一个十年,她沉浸在鲁迅去世的悲凉晚年中。

那一年,鲁迅在《祝福》中写道: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舍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灵魂的有无,我不知道;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