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发展一直得益于海归人才的鼎力支持,我国建国后,很多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都顶着巨大的诱惑和风险选择回国报效。

但是不乏近年来一些人才出国深造却形成一种“海归不归”的局面。

例如许晨阳,悄然离开北大前往麻省理工任教。

但是有一个人他无比的年轻,但在学术上已经大有作为,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少年。

美国曾以重金和绿卡对他加以诱惑,企图留住这个物理界的天才。

但是他毅然选择回归祖国,对美国绿卡的不屑赢得了国人一片赞誉。

中国天才曹原:“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原

中国科研的生力军

曹原曾在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那里的科研环境非常好,曹原也就在那时锻炼出了很强的动手实验能力。

跳级对曹原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他在3年中学会了别人12年需要学的科目。

14岁时,曹原破例参加了高考,也就是那一年,年少高分让少年班组织者注意到了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孩子。

说到天才少年曹原就不得不提及中科大少年班,在这里,有很多像曹原一样智商极高的孩子。

但是曹原是那种遇强则强的少年,在高压的环境下更能激发出自身的斗志。

起初少年班的设立是为了为祖国科研事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是曹原一行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

在当时科研项目的基础就已经分到每个学生的手上,一个项目尽量在一年内完成,曹原却凭着一股韧劲一个寒假废寝忘食用了一个月完成了别人需要一年的科研项目。

曹原还很会举一反三,一个问题能连带出很多个分支,当时科大导师曾长淦经常与这个聪明努力的少年探讨,导师当时就认定这个孩子的前途不可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聪明的学生都会恃才而傲,很少会提出问题,像曹原这样的导师也都很少见,他偶尔的灵光一现和善于沟通,总是让人觉得那么舒服。

而后一批天赋异禀的孩子到美国进修深造,曹原就是其中一员。

在导师的建议下,18岁的他来到了麻省理工学习,这对于曹原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国家希望他们能学成归来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但是很多情况都事与愿违,这些年轻一代的科研生力军几乎很少有人选择回国。

在美科研大突破

曹原18岁时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已经达成了博士学位,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

但是曹原很有意思,不骄不躁是他的座右铭,不管是多大的波折还是多大的殊荣,这个十几岁的少年都看得云淡风轻。

世间所有的事都不如他手中的实验项目,用沉浸来形容他的状态再合适不过。

他手里的这个物理学项目也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石墨烯超导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距离研究这个项目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期间不少科学家都在探索,寻找电阻无限趋近于零的物质。

早在百年前,荷兰科学家海克就发现水银的超导电性,但是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不可实现的,因为水银根本达不到想要的绝对零度。

可以说这个项目绝对算得上是科学界的里程碑,可惜的是一直没人能够破解。

但是年仅22岁的曹原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后突然发现,只要两层平行的石墨烯,如果加以调试到一个微妙的角度就很容易达到超导效应。

曹原的发现不止石墨烯超导一项,他举一反三,对绝对零度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曹原想道:

“绝对零度只是存在于理论上,事实上还没人达到过,是否这是一个流传百年的学术大坑呢?”

他拿出了所有的证据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哑口无言,这个22岁的小伙子竟然推翻了物理学家海克的理论,自成一派,着实让人敬佩。

曹原的研究到底有多大影响力呢?

如今就算是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使用昂贵的铜来做导电材料,尤其是中国,所有的高压电线都离不开铜。

每年在导电材料上让很多国家都很吃不消,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尤其是中间掺杂一些损耗更是难以估量,如果曹原得以成功,他的技术落在哪个国家手里,哪个国家就很有可能上升不止一个等级。

顶点上的对比

《自然》是美国最权威的科学人物成就报道刊物之一,曹原的成绩马上就被其记录和报道。

毕竟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几百年的难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在刊物中的人物贡献排名中,曹原赫然立于榜首,新闻工作者对其的评价高的难以置信,这也引来了一片质疑。

正所谓树大招风,尽管曹原素来低调,但是在舆论的引导下他已经被迫拉近了聚焦好的闪光灯下。

这时候,中科的博士生导师吴明卫对这件事很持怀疑态度,直言:“这个发现真的很一般,毫无物理性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明卫这么说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少年班,曹原还是他的学生。

在吴明卫眼里,曹原资质平平,充其量就是个普通学生,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和身处美国不无关系。

毫无疑问,教授对曹原那么小的年纪就有这么大的名气很是愤慨,让他这个理论派的老前辈很是没面子。

其实吴明卫与曹原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吴明卫是学术理论派,但还不是很精通,国际上从没有出现过他的名字。

但是曹原是个实打实的实践派,他的每一步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自然得不到老学究的支持。

所以吴明卫根本没有资格去嘲讽一个年轻有为的天才,物理本身就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没有实验的佐证,所有的理论都是虚设。

但是像吴明卫这样的老派“教育家”还是极少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得出曹原一辈长江后浪推前浪,当然对于昔日老师的看法他也丝毫没有在意。

因为这些言论都如同蜉蝣撼树,是靠不住的,时间会给所有人答案。

巨大的诱惑

曹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有着这个年纪很难得的主观判断力。

近年来,曹原已经两次将自己关于石墨烯超导进展写成论文进行发表,《自然》中无数次地提到了曹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意味着,待到实验完全成熟那天,这项技术将会被世界广泛应用,而曹原这个名字也将会如同爱迪生一样响亮。

外界的赞美和舆论的捧高,放在谁的身上都会使其飘飘然,可唯独曹原没在其中迷失。

如今曹原拿到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他完全有理由享受名誉带来的一切,酒会、庆祝宴,曹原都没有参加。

每次发表完曹原都会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里继续埋头苦干,迅速沉浸到石墨烯实验中。

其实在曹原的世界里,最让他兴奋的就是在几百次实验失败后突然成功的快感,这是金山银山所不能比拟的。

如今曹原这个名字在全世界的物理界大火,对于曹原的成绩已经没人能够再次质疑,如果有人说曹原的第一次发现完全靠的是他美国的导师,那么第二、三此的进展报告绝对可以证明他真正的实力。

一时间全世界的国家都花了血本来联络这个黄皮肤的少年,包括欧洲等一系列的发达国家。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当年的许晨阳如今一直留美也是有原因的,国外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确实算得上一流,研究氛围也是无可挑剔的。

美国近水楼台,率先表态,为了留住曹原不惜开出天价,只要能留美可以满足他任何愿望。

包括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名车、别墅,更不用说其他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了。

国内对于曹原回国的希望也深感渺茫,很多媒体都爆出天才少年将不会回国效力。

但是面对诱惑,曹原想都没想就推辞了,显然他虽然年轻,但是绝对心里有所想,这些物质上的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

尤其是美国绿卡,曹原听了之后直接丢下一句:“美国绿卡算什么?”

其实从客观上讲,曹原如果选择留美,他能得到的不只是绿卡和豪宅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前景。

这对于快速成长期的他来讲是最重要的,毕竟很多科研仪器和设备在国内是很难搞到的,很容易影响到实验的进度。

但是曹原依然选择坚守中国国籍,许多国外猎头都是踌躇满志地来,灰溜溜地走,无论什么条件和价码都难以撼动曹原的这颗中国心。

要知道我国是为数不多坚决不承认双国籍的国家,只要曹原应允了一家,那就等于自动退出中国国籍。

曹原一直没忘记那年在少年班上的誓言,那就是:“学成必归,不忘国人身份。”

在回国前,曹原在美国发表了他在异国最后一次的研究论文,这里面包含了他几年来的汗水和付出的时间。

昔日天才,今朝回国

曹原如今回国之时已经24岁,这个年纪对于一个科研人来讲只是一个起点。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科研人员,曹原能有如此多的成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他对于科研的执着和对物质追求的放弃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其人格魅力。

曹原回国后依然努力不止,成立了中国顶尖的实验工作室,在中国科研界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他用实际行动打了当初所有怀疑他的人的脸,要知道曹原什么时候都没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为中国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这也是科研之幸,也是国之幸。

曹原目前已经完全适应了国内的科研工作生活,势必要为祖国发展尽自己最大努力。

包括回国后,曹原再次登上《自然》杂志位列十大科学人物代表时,全世界都注意到了他的身份是一名中国人。

其实对于老百姓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感触,但是在国际上,科研间的相互竞争已经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残酷,晚了一步可能就会形成败局。

所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实和国家、人民都息息相关,没有科研事业的突破就没有国力的增长,就像曹原的研究项目,对能源的节约和利用是举足轻重的。

换句话讲,他的研究和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项目价值可以说是对等的。

其实中国走到今天对于人才培养的储备已经非常的努力了,与国际上相比可能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豪车和别墅,但是像曹原这样的科研人才我国一定会在学术上竭其所能进行支持。

但现如今人才外流已经成为局势,像曹原这样饮水思源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

厚积而薄发,中国几十年的布局还是有所成效的,像曹原这样对于科研执着的人,不计较个人利益的人,回国后都会再创佳绩。

反倒是走出国门,拿到绿卡的人,即使之前再小有成就也会销声匿迹,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可以看得出来,那些追求名利,追求奢华的生活的伪学者其实对科研本身是没有兴趣的,他们所感兴趣的是带给他们的巨大利益,一旦小有名气以后就会沉浸在温柔乡中。

对于曹原的回归,国家热烈的欢迎,十年布局终得道,只要保持热爱,这个年轻人将会前途无量。

祖国的发展少不了千千万万个曹原,鱼离不开水,水中也不能没有鱼,这个少年离开美国时留下的一句话让人备受振奋。

曹原大声说道:“我是个中国人,我要回到中国。”

他本是个稍微有些内向的男孩,可在这件事上,他选择大声地讲出来。

人才不只存在于学术上,还存在于人品,我国实践派的老一辈科研人员看到曹原这样的孩子也甚是欣慰,感叹“后继有人”。

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曹原依旧能坚持自己的选择,再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国家也会用行动告诉他,今天的抉择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