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募格学术,参考来源:微博、知乎、南海网、百度百科等、「文艺批评」 公众号

我院作备胎的历史恐将一去不返,有心就读敝院的学子,只有一志愿报考一途了。

来了我校不变坏,至少不变得更坏。

在校期间不保证脱单,不保证毕业前头发完好....

现在的研究生导师招生究竟能多有梗?哈哈哈哈哈哈哈...

海南大学院长有趣招生朋友圈

近年来,从高校爆火的 「土味招生视频」 到最 「实诚的招生简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交大爆火的土味招生视频截图

越是出其不意的招生宣传,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 2020 年的这则招生朋友圈。

这招生信息,也太有梗了。

原文在此:

今年我院各专业均无研究生调剂,第一志愿已满,估计今后也将如此。

各位朋友不必再因此事垂询。我院作备胎的历史恐将一去不返,各位有心就读敝院的学子,只有一志愿报考一途了。

我院或许不能保证你有美好前程,但基本可以确保诸君以下目标:

一、不变坏,至少不变得更坏。

二、敢抬头看更高远的天,想更远的远方和道路。

三、重新发现自己,多少不保证。

四、重新评价你的本科母校。对以前所学产生怀疑,可能伴有短期狂躁症。

五、不再怕热。

六、爱吃鸡、椰子和清补凉。

七、东北同学困扰多年的冬季脚后跟起皮等症状自愈。

最后特别声明:在校期间不保证脱单。不保证毕业前头发完好。不保证毕业后异地工作各种不适应。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苏轼,按他的心态和养生技术本来可活八九十,离开海南就出事。慎重报考。

有学子看到后表示:「历年海大都被称作调剂小清华,如今文学院终于可以不接受调剂了!为母校感到高兴 !」

2021 年,这位傲娇的院长再次重申,我院作备胎的历史是真的一!去!不!返!了!

想要报考的考生,第一志愿走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查了下,这位有梗又有趣的院长,因为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类似的出圈 「朋友圈」 还有很多。

刘复生

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 5 月他致辞鼓励毕业生成为张无忌。

那是他在微信平台写给毕业生的《去吧,成为张无忌!》。

文中,他写道:我不希望你以伟大责任的名义,心安理得地牺牲少数和无辜者,我希望你永远像张无忌一样保持犹疑与纠结。我之所以让你们做张无忌,不是因为他工于社会学的梯云纵,而是因为他有平常心,不论顺逆,积极争取,对结果坦然承受。他叫学生从善、向上,也让无数网友表示受到感染。

对此,很多学生也表示:「刘老师学识渊博,却非常尊重学生,真正知道年轻学生在想什么。」

这篇致辞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礼物,他们会一直收藏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现在的年轻学生喜欢什么风格的导师?

贴近和理解是重中之重

其实刘院长的这些朋友圈这么 「火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过问题,才能写出这种看似诙谐却切中学生所想的文字。

就像上一次在全网引起报考热潮的 「小邹」 老师招生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领军学生叫我 「小邹」 就行,如果不喜欢我的研究方向,我可以改。拔尖学生可以直呼我名,具体研究方向可以商量,优秀学生最好是称呼我为 「老师」,骨干学生要叫我 「老师」……

4 月初,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邹老师的招生信息 「火」 了。在微博引来 1.4 亿围观。

起因是其发布的招收调剂硕士研究生的信息活泼有梗、逗趣十足,和一般公文式的招生信息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内容 「实诚」,句句透露真诚,甚至有人表示看完之后 「想立马读研」。

这些招生信息来自邹老师主持的课题组公众号推送。

在这两次招生信息中,邹老师就课题组氛围、对学生的要求、补助等问题进行了诙谐幽默的阐述。

比如:我们实验室汇聚了一支以普通副教授为核心的人才引领,「双非」 院校毕业本科生作为支撑,结构不断优化的多学科背景小型科研队伍;实验室承担过几项不超过 25 万的一般项目,累计获批科研经费未达到 100 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好的师生关系,就是相互成就。

邹老师直言自己「社交障碍」,发微信不要发「老师在吗」或「老师现在有空吗」。

但如果学生想跟自己聊一聊生活上的事,他也愿意带着「八卦的心」倾听学生的感情。

并表示,「要是学生之间为了加深感情,偶尔吐槽吐槽我也可以,但别让玻璃心的我知道就好。」

此外,邹老师也不要求学生特别优秀,「如果脸皮比较厚,只过四级也可以」 并且 「上午 9 点之前最好不要联系我,没课的话,一般都还没起床」。

当然了,如果你 「要是「天赋异禀」,毕业之前把我培养成了「教授博导」我会更开心」。

看了邹老师的招生信息后,不少网友都直呼 「想去」!更是有很多人直言对老师的喜爱。

纵观这些发言,我们会发现。

对于思想活跃,善于创新,生机勃勃的现代学生来说。这种有事说事的沟通方式反而让研究生教育显得更加亲切。

摒弃掉 「官话」,多关注学生,自然文字里的诚意就会慢慢变多。

就像获得无数好评的小邹老师,如何成为 「良师益友」?这或许就是一种模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如今的导学关系,其实越来越两极分化了。有的人只盼毕业,然后就能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

有的人有幸遇到了 「宝藏导师」。和导师关系亦师亦友,科研生活两不误。

其实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相理解,换位思考。

学生喜欢什么风格的导师?或许逃不开真诚二字。

虽说一千个导师,就有一千种风格。但还是希望大家都能 「拥有文中所述这样幽默又耿直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