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可可西里,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无人区的荒漠,雪山,和蓝天下奔跑的藏羚羊?这些独特的景色吸引很多人不顾一路的艰苦及环境的危险慕名前往。

但你不会预料到,在蓝天白云之下,看到这样的情况:满地的易拉罐、油漆桶、塑料、破布、死羊、死牦牛……而这恰恰是两位来自不同方向的旅客,分别在2021年5月28日和6月11日行经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楚玛尔河大桥等地后拍下的情况。

这条老远就能看到的非常显眼的垃圾带大致有200米长,20米左右宽,高至少有半米。里面什么都有,臭气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条垃圾带,同样在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长江源园区范围内

三江源是什么?它被誉为“中华水塔”,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此前,同样有网友拍下,三江之源途径的一条水沟里,更是布满了各种纸壳,塑料,瓶子。

而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并非是最近才出现早在2019年9月份,有记者就曾发文披露了可可西里区域内的公路沿线地带垃圾露天堆积的情况。

而时间线再往前推,2013年,由大学生、志愿者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开展的“清洁青藏线”垃圾调查、清理活动中,在从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45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共发现:塑料饮料瓶63602个,占调查总数的40%;易拉罐43546个,占调查总数的27%;塑料袋及其他塑料包装25588个,占调查总数的16%。

玻璃瓶7416个,占调查总数的5%;纸质垃圾13913件,占调查总数的9%;金属垃圾5122件,占调查总数的3%。垃圾调查总数为159187件,除了金属垃圾以外,其他几乎都为食品、饮料包装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装,占调查垃圾总数的97%。这些垃圾主要来自卡车司机和游客的随意丢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2006年之前,青藏公路沿线的垃圾问题,就已比较严重。西南交通大学的李启彬、刘丹,曾在发表的《青藏公路格拉段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一文中描述过这一现象:

从格尔木到拉萨沿途 ,除公路沿线零星散落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外 ,在纳赤台、西大滩、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和雁石坪等养路工区、兵站所在地聚集了大量饭店、修理店和加油站等服务场所,仅西大滩就分布有饭店三四十家,这些固定和临时单位每天都将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 ,在公路旁形成巨大的垃圾带(堆)。

在当时的调查中,相关人员指出,治理青藏线环保问题,无外乎是‘防’(防止)和‘清’(清理)。可以通过法规授权的方式,立法从重处罚乱丢垃圾者。并且在事件揭露后,曾有专人组织一次大规模清扫。但是,直到今天,垃圾场一样的地方,这样的政策是否执行,是否真的对那些乱丢垃圾的人产生威慑,我们都心知肚明,也不禁担心,青藏线上的环境问题是否走上了一次次披露后解决,不久就卷土重来的宿命?

这个问题为何一直得不到根治?有一个犯罪学的理论叫“破窗效应”,讲的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人口不多,居住相隔较远,路线距离长,范围大,监督起来十分困难。保护生态环境只能全靠个人自觉。这就给了很多人可以“放任”的感觉。一旦第一个不讲素质的人丢下垃圾,就开启了破窗效应。转而演变成现在看到的垃圾遍野的景象。

青藏公路因为自驾游以及车运的车流量,出现高速增长态势,沿线的城市及集镇、居民聚集点,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种种因素,造成了青藏公路沿线及青藏高原的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在五道梁这样的交界地区更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光是组织群众捡拾垃圾远远不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如何变“无序”为“有序”,不给游客或是当地谋生居住的人不被监管,丢垃圾也不会被惩罚的错觉,才是真正治疗高原屡禁不止的“垃圾病”需要服用的高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