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小宇宙

儿子到了“狗都嫌”的年纪,在家蛮横无理,在外惹是生非。

经常是我让他向东走,儿子偏要向西行。

一次当我看到孩子散落一地的水彩笔时,终于忍不住爆发。

“看看你,和你说了多少次,让你收拾东西,就是不听,这样下去,你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

儿子朝我喊道:“我就是不收拾,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

那晚,6岁的儿子第一次让我给他讲睡前故事。他睡着后,我打开他的房间时,依稀看到儿子眼角还挂着泪水。

当我转身给儿子关书桌上的台灯时,看到了一张我和儿子在一起的画,那上面的我已经被涂成了黑色。

那一刻,我心如刀绞,儿子变成如今的模样,我就是那个罪魁祸首啊!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型。如果家长有这3个习惯,只能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者逆反的心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说得越多,话含金量越低,就越没有意义。

在综艺节目《放学后》的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对母女。

女孩吴欢芮懂事可爱,学习成绩优秀,稳居全校前三名。

可是,欢芮即使成了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妈妈依然不满于此。

妈妈为了让女儿明白,今天的努力可以换取日后更好的生活,便开始了她的“耐心”教导。

妈妈的苦口婆心,终于换来了欢芮的彻底“爆发”。

欢芮怒吼地对妈妈说:“你如果真的这样逼我,我也许真的会反(叛逆)呢!

我也很累,你如果再这样说我,就别回来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话,伤心得夺门而出。

妈妈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苦的付出,换不来女儿的半点感激。

可她口中一句句的“为你好”,换来的是女儿将心门关闭,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围墙将自己层层围挡。

其实,我们的苦口婆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尊重他们的单向交流方式。我们的耳提面命,只能将他们的嘴封堵。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母亲,一定要谨记两个字,那就是“闭嘴”。一旦妈妈停止了对孩子的反复唠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少了50%。”

对孩子而言,也许一句话比重复多次的效果要好。

喋喋不休不是让孩子通向成功的法宝,反而会斩断最亲密的亲子关系,使之分离,愈走愈远。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关到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开始电击狗,狗被电击后想要逃走,但是锁闭的笼子使它无法逃出。

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响起,狗便开始倒地呻吟和颤抖。即使在笼门打开时,它也丧失了逃生的能力。

这种本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的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孩子,当我们在对孩子说教、轻易否定他们的努力时,在他们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便会一蹶不振。

因为我们总是在轻易给孩子下定义,这些潜意识慢慢输入到孩子脑中,孩子便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而这些终将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记得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曾分享过一个孩子长期被否定患抑郁症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准备复诊时,看到孩子在看书,于是表扬道:“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言辞里的鄙夷和嘲讽一如往常,急得医生无奈得直跺脚:“又说了,又说了.....”

医生辛辛苦苦把孩子的心理问题修补好,家长的一句话,将所有的努力皆前功尽弃。

到底有多大的仇恨,才能无所不用其极地不断否定,贬低孩子?

即使孩子真的在努力,也会被家人扭曲成假用功。

可想而知,长期处于这样心酸和绝望的环境里,孩子不疯魔都难。

几米在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至少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责骂带来的伤口则是无形的。”

这种无形的伤口,日日被亲人撒盐、苛责,孩子怎会开朗快乐?

前不久播放的《小舍得》里,有这样一幕,令我感触良久:

原本米桃和欢欢是一对无忧无虑的好朋友,经常一起写作业,试裙子,说心里话。

可一天,南俪回到家看到成绩不好的欢欢就一股火直窜脑门,冲着女儿一顿炮轰:

“人家钟老师说了,米桃几乎回回都是对的,我要是你,跟人家差那么多,怎么好意思做人家朋友?”

这一番话种下了祸根,让本就不服气的欢欢和米桃反目成仇,开始互撕。

欢欢在学校跟自己的小团体,提前打好招呼:“看到米桃,我们待会谁都不要跟她说话。”

等到米桃走近时,欢欢故意拉着同学们跑开:“我们走吧,走吧,回教室去。”

米桃发现不对劲,拿着礼物跟欢欢示好,遭到拒绝后,不明所以的米桃反问:“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此时,心里种下刺的欢欢回怼:“以前是,现在不是了。”

在放学时,帮老师发《告家长书》的欢欢,故意跳过米桃不给她。

此时,米桃终于爆发了,推了欢欢一把:“我不喜欢你再这样,你在欺负我。”

接着毫不留情的欢欢,冲上前双手发力直接把米桃推翻在地。

事后逼着孩子道歉的南俪,终于听到了女儿的委屈:“为什么你们总是表扬她?我做什么事都不不如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考第一名,就没她考第一名厉害?你们去养米桃吧,反正她什么都比我强!”

或许无数次,欢欢都在心底呐喊,妈妈你看看我,你的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啊,你为什么就看不到呢?

又有多少人,小时候都渴望父母认可自己,而不是一味夸奖别人家的孩子?

在一次次的比较中,孩子从最开始的愧疚,到无言以对,直至最后麻木。

甚至开始深深地自我否定:原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他们的爱。

没人会无条件爱我,我的背后无路可退、无人可依!

想起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童年时因为缺乏爱和认同而造成的黑洞。”

而这个黑洞是孩子心底无法治愈的伤痕,会慢慢蚕蚀心神,痛苦不堪。

若你想要孩子阳光自信,请收起“比较”,看见他的渴望和需求。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幸福不是成为父母嘴里的谈资,而是成为敢做真实的自己,并对人生负责的人。

对父母来说,最大的荣耀不是紧盯着孩子的成败,而是肯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无条件的爱他,帮扶他。

这样,孩子在偌大的世上才不会感到孤独和绝望,才有底气和力量直面生活的难题。

所以,请把唠叨换成关心和指引;把否定改成鼓励和支持;把比较变成宽容和理解。

因为你不是别人家的父母,而他是你最亲爱的孩子呀,于情于理都应得到更多的爱和包容。

愿每对父母都能帮孩子排忧解难,给予爱的滋养,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暖意和温柔。

——End ——

作者:小宇宙,左手书写文字,右手爱花养娃,一枚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宝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