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也不再是深圳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丨城叔

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深圳开始对标北京上海,收紧落户门槛,变相“赶人”了。

前几天,深圳出台草案,计划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万人内,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

按照目前1756万的常住人口和约2200万的实际管理人口数量来看,深圳每年最多人口新增量不能超过10万,人口天花板已经清晰可见。

那句坊间流传的“来了就是深圳人”,俨然要成过去时。

事实上,户籍收紧的动作早在上个月底就有所展现。更年轻、更高学历的人才,是深圳引进入户的新标准。

各地“抢人”之际,为何深圳却开始“赶人”了?

01

从小渔村到经济特区,深圳自建市以来就把引进人口放在了第一位,是四个一线城市落户最容易的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

而现在,深圳开始效仿北京和上海严控人口了,硝烟弥漫的抢人大战中,杭州自此失去了最强劲的对手。

政策收紧的讯息非常突然。

5月末,《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正式出台。

根据新的意见稿,深圳拟将人才落户的学历底线要求由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全日制本科生轻松落户由45岁以下调整为35岁以下;

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基本年限由5年调整至10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

取消“非全日制大专+中级职称”入户方案,将这一原有方案的学历条件改成了全日制大专,过往的文件中,这一方案的学历条件为“中专以上”。

同时,意见稿将于今年9月开始,正式取消实施多年动辄给到三五万的人才落户补贴。

也就是说:

1.深圳严卡学历,低学历人才难再拿到落户深圳的入场券;

2.高学历人才不再有动辄三五万的落户补贴;

3.落户也有35岁危机了;

4.积分落户需要更多时间成本。

这么看下来,深圳落户难度反超广州,但依然比不上北京、上海,至少对那些符合一定年龄条件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士,依然是敞开户籍大门的。

但改革都是渐进式推进的,不排除深圳后续还有收紧落户的新动作。

就在一周前,深圳给常住人口总量划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6月11日,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草案》:

计划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万人内,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5平方公里以内。

要知道,七普人口数据显示,深圳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人,已经接近了官方设定的人口天花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各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图源:深圳发布

这意味着,未来15年时间里,深圳人口增量空间大约为144万,年均人口增量不到10万。

但事实却是,过去10年深圳每年流入人口动辄50-60万,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净流入大市。2015年到2019年,深圳五年人口累计净增约266万人,是“网红新锐”杭州(146.8万)的1.8倍。

过去10年,深圳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增长了11304人

照这样的趋势,若想达到目标,深圳每年要拦截40-50万自然人口的流入。

说得不好听一点,深圳要“赶人”了。

要知道,在人才引进层面,深圳曾不遗余力一再降低门槛。

2018年6月,深圳市推行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策,在落户方面取消纸质审批文件和现场报到环节,实现系统自动核查“秒批”办理。

秒批,这放到很多北方城市,基本上想都不敢想。

怎料两年过去,风向大变。

02

改革开放后,南下深圳淘金是一代中国人的心愿,农民的“打工潮”、大学生的“南下潮”和政府干部、科教人员的“下海潮”纷纷汇聚深圳。

日积月累,深圳大有剑指科创之城之势,平均一天就有46件发明专利问世。

深圳规划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

以至于一直以来,深圳都是应届毕业生南下就业的首选。


从清北硕博生挤破头也要去深圳各大中学当老师,到万人争抢南山区街道办岗位,种种迹象不难品出这座城市的魔幻。

只不过,隐藏在 “深圳奇迹”背后的,还有那高到离谱的房价,它已经浇灭一大波年轻人想长期留下来的心。

前几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但凡深圳关内有新房释出,多半是动辄10万-20万一平的豪宅,千人摇号也未必买得到。地段位置佳的商品房,也在加速步入豪宅化。

买房俨然成了富人的杠杆游戏。

直到去年715调控开始,一系列“急刹车”调整,算是深圳以壮士断腕之心撕掉高房价标签的一大分水岭。尤其是经历了严打经营贷炒房、出台二手房指导价等一系列组合拳后,深圳楼市一夜降温,大部分交易被彻底锁死。

但二手房均价已经飙到9万多的深圳,房价再降也降不了多少,横盘已经算万幸了。这对大部分人普通人来说,依然望尘莫及。

实际上,深圳并非坐视不管。

就在大家以为深圳要长期向香港看齐之时,这座特区开始扭头对标新加坡了。

就像这次《草案》提到:要在15年内新增200万套住房,其中6成都是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长期而言对稳房价、留住人才有较大积极作用。

200万套的量,这比之前“18年住房之约”定下的170万套,还多了30万套。

然而向新加坡看齐没有那么容易,两地情况大不相同。

新加坡是个城邦型国家,城市即国家,总人口近600万,这个数量是可控的。狮城可以花几十年时间,每年建几万套,逐渐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只在本国公民里做流转。

深圳情况大不相同。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际管理人口却超2200万。人多地少的深圳,供需矛盾严峻,房子始终是稀缺的。

200万套住房供应,若按照七普数据户均2.25人计算,最多只能满足四五百万人的居住需求,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自住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深圳的保障型商品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和普通、可自由交易的商品房,早就形成了两大体系。想让人们摒弃掉买房保值的观念,哪有那么容易。

这是深圳与新加坡最大的结构性差异,也是深圳严控人口的主要背景。

毕竟,人口集聚的地方,需要有充足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作全方位的支撑。

然而资源是短缺有限的,想要实现中产梦,深圳比其他任何城市都昂贵。

倘若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深圳,这座特区显然面临着更大的住房压力。

步入控制人口的十字路口,也就不难理解了。

03

严控人口规模,是所有超大城市的最终路径。

尤其是,作为最缺地的超大城市,深圳多年来的扩容梦难以真正落地。目前也就将汕尾的一块地划为飞地,实现了相对鸡肋的扩容。

空中俯瞰密集的城中村,图源图虫

置身这样的形势下,深圳只好在存量土地上做文章,来缓解人地矛盾。

比如,腾挪关停低端产业,淘汰掉批发市场、低端写字楼,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围绕城中村棚改,转化为摩天大楼或安居房。

前段时间,那么多小产权房都能在深圳漫天要价,就是在赌拆迁的可能性。

毕竟,最新的文件也有明令要求:

到2035年,城市更新不少于170平方公里。

要知道,过去17年,深圳拆除面积范围累计才达7.7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未来15年的城市更新力度,将会是过去的22倍。

可见,深圳存量土地更新只会日渐提速。

一系列操作下,可供普通年轻人作为缓冲的城中村大批消亡,落后产能随着工作机会一并减少,就变相将一大批低学历、铁锈人口(传统制造业、轻工业)、廉价劳动力、临时工、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等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及要求的人,阻挡在了门外。

也就是说, 那些靠20块过活的“三和大神”,城中村街头巷尾150块的小姐姐,未来很可能不再有生存空间。

无形中,这也在倒逼人口素质自我优化。据当地媒体报道,前阵子龙华、坂田就有一批学习考证、成功转型为程序员的流水线工人,他们告别了厂房,开始坐在写字楼里编写小程序代码,月薪上万。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大影响:大都市圈人口迁徙会成常态。

这些年,通过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已经愈发聚合得像一个城市了。

缺地的深圳,在很多看来也更像是一个囊括东莞、惠州在内、人口超3000万的大都市圈。

过去10年,东莞一下子增加200多万人,长安、凤岗、塘厦等临深镇街人口超60万,就离不开深圳人口的外溢。

更让人惊讶的,是惠州人口直逼600万人口大关,这个去年还在为地铁撕逼的城市,今年就达到了地铁建设的人口最低标准。

因此,一旦深圳人口减量,其实是利好周边城市的,除了毗邻的东莞和惠州,未来通过一座桥便可通的中山和珠海,都将承接大部分产业、人口的外溢。

未来地铁只会越修越密,到2035年,深圳地铁轨道还将至少增长577.4公里,触角也将伸向东莞和惠州等更多腹地范围。

也就是说,深圳卫星城又将迎来春天。

来了不是深圳人了,但可以是东莞、惠州、中山、珠海人。

这转变,你细品。

作者:城叔

城市价值论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