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宋·杨万里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夏至,古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早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的人利用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就这样确定了名字。

在古人的传统阴阳理论里,“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表示夏至这一天是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阳气生发到最高点。因而《三礼义宗》说到:“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之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以上的说法其实是表示夏至“昼最长、夜最短”的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形成白昼最长。夏至之后,白昼逐渐缩短,直射位置往南移动。

别看现在夏至日普普通通的样子,在古代这个节日非常重要。不仅会放假,在清代之前放假1天,宋代甚至放3天假,还要祭祀、妇女间互赠礼物。在《酉阳杂俎·礼异》里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生凉风降温的扇子、防生痱子的粉脂都在这天成为畅销货。

这一天“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在吃食上必定也十分重视,不过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别比较大。广东人的夏天绝不能缺的就是荔枝,民间还流传着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的谚语,就连大文豪也难逃荔枝的诱惑,连连赞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但由于荔枝容易上火,食用过量会导致低血糖和急性癫痫发作。“一只荔枝三把火”大家还是不要贪嘴吃太多为好!

风雨来急,当心中暑

SUMMER

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很容易在下午出现雷阵雨。但这种雨水常常是来得迅猛,去时也快,“夏雨隔田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正是在形容这种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急促暴雨后,户外的温度反而不够舒适,潮湿闷热,头顶持续的烈日照射,地下刚降的雨水被向上蒸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温桑拿”、“落滚水”,最是令人难受的时候。

这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晒防热,避免中暑,尽量避免在阳光强烈、高温炎热的正午时分外出。因而在室内室外都需要注意降温防暑,补充水分。否则会因大量流汗而缺水,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痛头晕。

在阳光最为猛烈的时候,最适合的活动是午睡。顺应天气的变化,最好每日午睡半小时,或者闭眼小憩一会。不仅能避免炎热,也能恢复精力。

一年最热的时候就要来临,人的肠胃功能很可能因为酷暑而下降,容易引起倦怠、郁闷、食欲不振等。夏季也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高温高湿给微生物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于此同时人的肠胃能力还下降了,因而要注意饮食卫生,生熟分开之余,切勿贪凉狂饮狂吃冷饮冷食。

家里有老人的也需要特别注意,心脑血管疾病也因夏季出汗多、水分流失,血液粘度升高,老人的血管弹性不足,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血栓。

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夏季的一大“杀手”。因为长时间吹空调,大家穿着较薄,且室内室外温差大,容易引起“热感冒”。

想要清热祛湿,食咩好?

SUMMER

夏至后,持续的高温天气容易让人出汗出油,感觉“周身唔聚财”黏黏糊糊的。再加上多雨的潮湿,困倦感席卷而来。有的人甚至还会出现口干口苦、排便不畅。这就是夏至的气候特点造成人体内湿邪粘滞,因而需要一碗靓汤来帮助身体清热祛湿、健脾健胃。

土茯苓正是这种能“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的汤料,而且在广东家庭也十分常见。

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土茯苓祛湿健脾外,还有解毒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细菌性腹泻。

土茯苓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灰褐,凹凸不平,质坚硬,一般来说,菜市场卖的是新鲜土茯苓,药房则是切片土茯苓片。好的新鲜土茯苓以外表红褐色、内色微红、质坚实、断面筋少粉足者为佳。而土茯苓片,则以片薄、整齐、筋少粉足者为上。

而野生的老土茯苓,经过采摘用金属切割后(金克木),会容易氧化出现黑根,而黄肉土茯苓就会更加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是野生土茯苓的一种正常现象。

这次我们的夏至汤推荐搭配清香怡人的木瓜,做“茯陈二冬汤”。

首先备齐土茯苓50g、陈皮7g、天冬15g、麦冬15g以及适量的木瓜、鸡肉。

把材料洗净,冷水放进锅内(木瓜后下),水煮开后把肉类放进锅内煲2小时,最后半小时放进木瓜即可。打火锅先把材料煲1小时,然后倒进火锅里面作为汤底即可。

注意:本次靓汤不适合孕妇饮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