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巾帼学党史1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稳戍边为国担当

讲述人:新疆财经大学学生 赵雨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维稳戍边为国担当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驻守在风头水尾的蛮荒之地,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维稳戍边一肩挑,在亘古荒原建起沙漠新城。他们为祖国贡献了青春甚至生命,在西北边防铸起了一道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

1988年初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汹涌的洪水冲垮了中苏之间的阿拉克别克界河,冲垮了道路,淹没了良田。

守住国土、守住国土、守住国土。一场国土守卫战在一八五团打响了,驻守在此的兵团干部职工和地方兄弟单位、驻军官兵迅速从四面八方驰援而来,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一八五团境内我方守护的55.5平方公里的国土,终因河道的恢复而安然躺卧在祖国的怀抱。

抗洪守土纪念碑

一八五团在界河洪水决口处设立了一个民兵哨所,哨所距离团部20公里,与最近的连队也有8公里。马军武、张正美是哨所唯一一对“夫妻兵”。承担着护边、守水、护林任务。

33年前,参加工作不久,19岁的马军武与大家一起参与到抗洪守土保卫战中。

“洪水百年不遇,水量大,速度快。大家都不慌乱,分工明确,都抢着组成突击队去最危险的决堤口一线。”说起1988年抗洪守土时的情形,马军武记忆犹新。

“每天巡逻界河边,心里踏实,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我特别骄傲。”6月10日,巡逻中,马军武一边清理河边的树枝碎石,一边观察水文情况。马军武说:“维稳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自己和爱人张正美从没后悔这个选择。”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在总书记亲切接见马军武时,马军武铿锵有力地说:“请总书记放心,我会一生一世在哨所守护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兵团人的壮丽誓言,更是兵团民兵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如今,以马军武名字命名的军武哨所每天游客不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远远地就把人们带向军武哨所,带向抗洪守土纪念馆。军武哨所是马军武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和妻子张正美的家。

2017年,军武哨所配备了新一批护边员,哨所旁也新建起戍边执勤点。从此,两个人的“相依为命”变成一群人的守护。

“最危险的是堵决堤口快合拢的中心位置,我当时是副连长,带着40多个突击队员,一个麻袋装满沙土有四五百斤,100多袋用铁丝笼合成一个大包填到决堤口一下就冲走了,真是洪水滔天,力量太大了,最后加大到200袋,300袋,最终把决堤口堵住了。”今年74岁的张永亮老人与马军武一样也亲历了那场抗洪。当时,张永亮是团里修理连副连长,带领40多名突击队员奋战在抗洪一线。

“抗洪守土,绝不含糊。”张永亮说。

“在一八五团,人人都是马军武,人人都是张永亮。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维稳戍边为国担当、忠诚奉献的精神写照。”作为一八五团副书记,温学勇对兵团人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土在我心中为荣深有体会。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这是一八五团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家五代人都在兵团,孙子在班公湖事件中英勇战斗获得嘉奖,最让我自豪。”张永亮说,对一八五团、对兵团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主动接过父辈们肩上屯垦戍边的光荣责任,像白杨树那样扎根在边疆,像抗洪守土的先辈们那样,为国担当,忠诚奉献。”作为兵团第三代人,36岁的陈夕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一八五团。

近年来,一八五团打响“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旅游品牌,大力推介“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之北”“白沙湖”等旅游景点。2019年,全团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08万元,带动近千人就业。

“在一八五团发展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一八五团团长冯涛表示,时代在变,好日子更好,红色旅游资源值得深度开发;抗洪守土事迹、戍边故事也是一种独特资源,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添彩。

随着一八五团知名度的提高,慕名来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团史馆、军垦旧居的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业的发展,让兵团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有了新载体,抗洪守土的英雄壮歌传播得更远了。

弘扬兵团精神 书写无悔青春

□ 新疆财经大学学生 赵雨欣

“界河、祖国、骄傲。”来到距离乌鲁木齐1000公里之遥的一八五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抗洪守土的往事让我对一八五团有了深刻的认识。

军武哨所周围自然环境恶劣,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每到六七月份,蚊虫肆虐,尤其一种咬人吸血的小飞虫,最多时每立方米可达1700多只,连牲畜都能咬死。

巡边的时候,马军武叔叔只能穿着用柴油或84消毒液这样刺鼻的液体浸泡过的防护服。无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守边人就像马军武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生产。马军武叔叔说,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但人精神上是富足的,边境线是磨炼意志、提高本领的地方。

“对这里有了感情,就不会觉得苦。”74岁的张永亮爷爷一家五代人都在兵团生活工作,说起一八五团他们眼里充满眷恋、热爱。“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踏实。”我想,他们对兵团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已经深入骨髓。

一座座军垦新城拔地而起,一代代兵团人,用青春和热血在沉睡千年的亘古荒原上,创造了“塞外江南”的人间奇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续弘扬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注:

您的每一次鼓励,都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中山市妇联编辑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辑:李慧娟

一审:向小容

二审:段文婷

三审:张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