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主力被迫退入四川,但日寇也遭到严重削弱,加上需要守备的占领区太大,被牵制的兵力太多,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攻势,只能在正面战场采取守势,集中力量解决在敌后蓬勃发展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扫荡”与围攻,八路军冀南游击区广泛发动群众,在平原地带开展破路工作,最大程度限制日寇的机动。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逐步摸索挖沟经验

最初挖沟的时候,由于没有专业的工程专家指导,因此大家都是自己摸索,认为:鬼子的汽车是沿着大路一直向前走的,只要路中间挖上陷阱,它就不能前进。不料事实推翻了大家的想法,鬼子的汽车沿着路沿轻易就绕了过去。于是,群众在公路的两侧,又挖了无数与路平行的沟,防止汽车绕弯。

这个办法对汽车管用,但在敌人的坦克面前,再次宣告失败了。尽管日寇的坦克大都是最简陋的轻型坦克,根本无法与其盟国——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相比,但并不影响它越过沟坎,开进公路旁边的农田中,为后续的卡车和行军大队另辟一条道路。为了拦住这些奔腾咆哮的“铁甲虎”,群众利用坦克转弯笨重、车身宽大的特点,又发明一种新的方法,将所有能够奔驰坦克的道路中间再挖一条深沟,使得坦克根本无法进入游击区的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寇卡车

通车排水不受影响

游击区内沟渠纵横,的确挡住了日寇,但群众的交通怎么办呢?农田均在公路边上,要输送肥料、要运输庄稼,这都不是单凭人力就能完成的,得动用牲畜和大车;更何况夏天雨水多,一旦沟里存水,步行回家都成问题。为了解决群众的困难,几经研讨之后,所有的道沟都被拓宽,底部为3尺6寸,上口为4尺8寸,深3尺,沟沿培土2尺。

如此一来,沟底刚好能够通行1辆大车,敌人汽车却无法使用。为了解决在沟中错车的问题,每隔1里就挖掘一处可供大车转弯的圆坑;为了方便向农田运输,每隔一段距离就挖掘上下坡路。为了排水,每隔半里路就挖掘一处贮水池,如果附近有河流,还可以就近用引水沟连接起来。

▲日寇坦克

通过发动群众大挖抗日沟、护庄沟、交通沟,冀南游击区建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游击区内的抗日沟联成网后,又逐步向边缘的日伪据点附近发展。白天不能挖就夜间挖,或由八路军部队掩护挖。日伪白天强迫群众填平,抗日军民则夜间又挖开,反复较量,最后敌人无奈只得作罢。

▲抗日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沟壑变良田